明年4月,日本將推行一個官方名叫“兒童與育兒支援金”的新制度,但老百姓私下里直接叫它“獨身稅”。雖然日本政府三番五次跳出來辟謠,嘴上說這不是專門針對單身,但網絡上已經炸開了鍋。你隨便刷一刷X(推特)或日本新聞留言區,最火的留言就是那句:“憑自己本事單身,憑什么要多交稅?”
什么是“獨身稅”?說白了,就是2026年開始,只要你在日本有醫保,不管結沒結婚,有沒有孩子,都要交一筆“育兒支援金”。這錢一開始不多,年收入400萬日元(合人民幣18.5萬)的,每月650日元,收入高的一個月要交1650日元(約77塊人民幣)。
夫妻倆都上班的,兩個人都得交,個體戶按收入比例算。高收入單身一年要多出550塊人民幣,可你別指望以后能拿回來一分錢補貼。日本網友一句話總結:“活得辛苦,娃又不是我的,還要幫別人養娃,憑什么?”
日本這幾年生娃越來越少,2024年新生兒不到70萬,出生率只有1.2,刷新歷史新低。最嚇人的是,官方預計到2070年,日本人口可能掉到8700萬,直接腰斬。年輕人不結婚、不生孩子,連和父母一起住的都快成主流了。
為啥?說到底就是窮。日本經濟這三十年別提多難了,工資不漲,物價蹭蹭往上走,年輕人別說成家立業,光維持生活都成了問題。你在東京地鐵里看那些一臉疲憊的上班族,有幾個是真心有力氣考慮結婚生娃的?
經濟學家也說得明白,日本不缺政策,缺的是讓普通人有安全感的工作和收入。藤波匠指出,日本少子化根子不是年輕人懶惰或者怕麻煩,而是看不到希望,生活太難。河野龍太郎也分析,企業其實賺錢不少,但死活不給員工漲工資,還不肯花錢培養人,搞得普通人錢包越來越癟,企業也沒信心擴大投資,社會就這么越走越死。
這一輪“獨身稅”政策出來,爭議自然大到天上去。共同社的調查顯示,超過六成日本人都反對。單身和沒娃的家庭更不服氣:“為啥要給別人家孩子買單?”有日本網友就說,政府要真想鼓勵生娃,不如把“兒童家庭廳”這攤子撤了,省下的錢直接發給肯生娃的人,還更靠譜。現在這政策,就是把社會成本往單身和年輕人頭上攤,最后誰都不滿意。
更諷刺的是,政府嘴上說“大家都能受益”,但大家都知道實際情況。你辛辛苦苦交錢,等老了,能不能拿回一星半點,都懸。年輕人苦哈哈的,政府還在推廣“婚活APP”、搞“健康生育講座”、培訓一堆“懷孕健康支持員”,根本沒觸及到錢的問題。說到底,日本社會現在生孩子已經變成了奢侈品,不是想不想,而是根本不敢。
這種稅收方式,其實不少國家也搞過。俄羅斯收“無子女稅”,美國有些州象征性收“單身稅”,歐美國家還喜歡通過家庭稅收優惠變相讓單身多交錢。其實全世界都差不多:經濟壓力越大,政府就想法設法讓更多人一起分擔社會成本。有人調侃,連求婚詞都該改成“和我一起避稅吧”。還有網友一本正經支招:“這稅以后估計會催生一堆假結婚和離婚,大家輪流避稅。”
其實大多數普通日本人也不是真的反對幫娃出錢,大家只是覺得,這種“一刀切”的政策缺少共情。大環境這么難,大家只想過好自己小日子。政策制定者和老百姓之間的距離,似乎比出生率下滑還要深。日本社會其實一直以溫和、包容著稱,但這次“獨身稅”真的是戳到痛點了。你能感覺到那種集體焦慮和隱隱的憤怒——不僅僅是對多交幾十塊錢的不滿,更是對未來無力感的爆發。
日本“獨身稅”這場風波,本質上是經濟、社會結構和人口老齡化的交叉產物。你能從每一個單身者、年輕人的吐槽里,讀到一代人的無力與無奈。他們不是不想為社會做貢獻,只是已經拼盡全力地在為自己活著。這個道理,其實哪里都一樣。社會的未來,從來不是靠稅收壓出來的,而是靠人對生活的熱情和希望支撐的。
去年物語君跟朋友閑聊:,單身人士在日本還挺舒服的,你看他們想放松了還能去風俗店,沒人會指指點點,心理上也沒啥壓力Y,沒娃一點都不影響生活質量。
現在還要交稅養別人娃,擱誰都不爽啊~~~
最后:單身無罪,征稅無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