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持續爆火的蘇超,揭開了散裝江蘇的真正一面。
球隊踢得火熱,球迷同樣你來我往,光是各個城市相互交流的標語,都成了全國觀眾的下飯神器,連平時不看足球比賽的人,也忍不住開始主動追起這部精彩大戲。
綠茵場上的戰火早已經蔓延到了方方面面,這場比拼腳下功夫的賽事,不知不覺進一步演化升級,變成嘴上功夫的較量。
中國乃是美食大國,足球踢輸了可以笑著說友誼第一,比賽第二。但要論自己家鄉的食物,絕對不能輸。
江蘇朋友們對此顯然更有心得,他們絕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可以比拼的機會。
別的省份遇到什么事情了,不是“襄陽牛肉面馳援熱干面”、“魚丸支援姜母鴨”,就是“臊子面幫助肉夾饃”。
而到了江蘇這里,一萬五千個胃,擠在南京五臺山體育館那個巨大的水泥碗里,不為別的,就為看南京隊主場迎戰無錫隊。
球在腳下滾,甜咸在心頭繞。“輸了?給無錫脆鱔撒鹽!贏了?往鹽水鴨澆糖”,一場蘇超德比,硬生生被兩地的吃貨帶偏。
美食界的局勢向來復雜,更不用說在江蘇地界。隨著今年最新“必吃榜”的發布,整個江蘇幾乎是同步沸騰。這張有著“城市美食名片”之稱的美食榜,匯集了多少個散裝江蘇的焦灼賽點。
哪個城市上榜最多,哪個特色菜上榜最多,哪個城市缺席榜單……所有數字都被散裝江蘇拿出來比了一番,各地級市明里暗里較勁。
比如,常州隊目前在蘇超已經輸到丟了筆畫,被踢成了“川隊”,但在蘇超美食分賽場上的表現就強勁得多,必吃榜上榜商戶數直接沖到的全省第四,僅次于蘇州、南京、無錫。
“足球場上能贏我,飯桌上可就不一定了” ,“川隊”如是說。
揚州炒飯大戰南京鹽水鴨、淮安長魚面PK南通帶魚…..沒有人愿意在這場事關自己家鄉美食水準的較量當中失去面子,在這場蘇超美食分會場上,散裝江蘇更是拼了。
如果統計江蘇必吃榜中所有上榜門店的特色菜品,就會發現有那么幾道江蘇招牌菜早已攻城拔寨。
淮安軟兜、南通蟹黃包、泰州三丁包、南京湯包、揚州獅子頭,這五位高手,就是榜上商戶菜單里出現頻率最高的Top5。
淮安隊雖然沒能在球賽里贏了南京隊,但淮安軟兜這道特色菜,出現在南京上榜餐廳菜單里的頻率,比淮安本地的上榜餐廳還高,以至于一些南京食客還挺納悶,“我滴個乖乖,一直以為淮安軟兜是南京的,就像石家莊安徽正宗牛肉板面,搞半天真是淮安的。”
用戶用嘴投票的必吃榜,“踢館賽”也時常發生,給十三太保排了新座次。
每個地級市的餐飲能手們,都在暗中較勁。有些城市擅長中路單刀,有些城市則喜歡下底傳中。
從必吃榜出現的上榜餐廳可以窺見,鹽城雞蛋餅竟然在蘇州、南京和常州紛紛上榜,反觀鹽城卻沒有一家雞蛋餅上榜。
總之,能把蘇州一家藏匿在菜市場深處的人均消費只要9元的小餅店捧上必吃榜,阿姨做餅的實力可不容小覷,也讓蘇州在這個蘇超賽場出盡風頭,把鹽城搞得有點兒尷尬。
粗略算了算,南通必吃榜上雖然城市特色商戶數占比墊底,卻在特色菜上來了個“絕殺”,美食實力就像這里的足球戰力一樣,深藏不漏。
例如南通蟹黃包最擅遠征,在泰州、揚州、鎮江、無錫城市榜單上都占了好幾席,干翻當地美食,揚州獅子頭也沒法攔住。
不過,通哥一個不注意屬實被鹽城偷了家。鹽城雖然上榜商戶數沒有南通多,但在必吃榜上,鹽城的南通蟹黃包上榜商戶竟然跟南通一樣多,屬于是彎道超車。而在蘇超足球戰場上,鹽城也以一積分的優勢險勝南通。
不過,通哥并不著急,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扼守長江出海口,在海鮮烹飪上有著不容質疑的實力。
他們戰力十分強勁,河豚、帶魚、刀魚、文蛤,哪一個拿出來都能震懾一方,更不用說還有本地人私藏的紅莽子,“必吃榜”海鮮商戶頻頻出征,光南通帶魚就有13家商戶上榜。
“紅莽子就是紅毛蝦,到南通一定嘗嘗,要整只蝦進嘴,再完整吐出整只蝦殼才算行家吃法,水煮味道淡了,一般都被視為南通人自己的生腌。”
“我請外地朋友吃過,他說自己當時有點迷醉,現在回想起來都會流口水。要說有多好吃,就是一口下去,蹦出二里地再來個回旋踢都覺得沒問題的那種好吃。”
江蘇的美味,已經擁有太多背書,畢竟光是淮揚菜就早已聲名在外。但江蘇敢吵、愛爭、拼嘴皮子的程度,可能最近大家才有機會親自笑出聲。
不管足球還是美食,只要是和其他江蘇城市比賽,那必須不能慫。你有蟹殼黃,我有刀魚面,你在揚州炒出一碗非遺飯,他又端上來一盆灌云豆丹。
十三太保的特色菜,誰也不服誰,快有華山論劍的意思了。
在匯集本地特色美食的必吃榜上,今年揚州炒飯就有8家餐廳上榜,淮南長魚面則有22家,響油鱔糊有15家,鎮江肴肉有21家,南京湯包有44家,而含有南通蟹黃包的餐廳,竟然達到了驚人的56家,可見食客們對南哥愛得深沉。
其實,必吃榜這場蘇超美食分賽場,還不是你申請就能出戰的。
例如,連云港今年就是首次參賽,“黃海漁獲交易所”的鮮香正式加入戰局,而十三太保目前就剩下宿遷沒來了。
原因是啥,因為食客們的美食評價在宿遷不夠,評不出來,“宿遷四肢是發達,但在美食上確實有點沒面子。”
在民間鬼才的獻計下,今年必吃榜呈現出了豐富的較量結果,甚至有人開始給商戶數量做加減乘除,直接充當自家城市的嘴部算力。
南京擁有63家上榜餐廳,其中有4家是連續5年上榜,而蘇州又以多出2家的優勢力壓省會,有的老店甚至被收錄了近20年。
有網友表示,“好家伙,我媽懷我時就愛吃那家清真的生煎和餛飩,現在我依然愛吃,口味還真能遺傳”。
蘇州足球場上風光,在美食分會場,也堪稱江南美食內卷天花板,上榜65家,位列全省第一。
除了松鼠鱖魚、響油鱔糊、雞頭米這種本地特色菜大量上榜,其中有9家竟然是火鍋,這其中又有5家是粵式或潮汕火鍋。
難免有人說,在江蘇,一切都得先從比賽開始,民間美食家們比蘇超賽場上的運動員還忙。
他們對味覺體驗有一套嚴謹的評判標準,不是什么店都能入得了他們法眼。
上榜27家的常州雖然數量不是最多,但魔幻程度就像他們球場的恐龍,不爭頭牌爭口氣。
就連今年剛上榜的連云港也不甘示弱,雖然僅有4家,但每家都有著獨特的江湖故事。
榜單里有家開了20年的老館子,名字樸實無華,叫“兄弟酒家”。別看名字像是裝修隊開的,但卻靠著一盤盤新鮮到跳起來的海鮮熱炒,在當地搞出了名堂。
沒有什么花里胡哨的秘訣,老板李秀的江湖經驗只有一句話:買菜要趁早,海鮮要夠鮮。每天清早六點,她就拎著菜籃子直奔菜場,挑八爪魚時像在相親,不夠活潑的不看,狀態不對的話轉身就走。
顧客當然都嘴刁得很,但一吃就服氣,直接把這家藏在巷子口的家庭小館送上了“必吃榜”。
或許正是因為這場蘇超美食分會場比拼的足夠激烈,江蘇的美食才會這樣百花齊放。
與此同時,必吃榜也成了一些人去外地旅游的打卡指南,到了江蘇地界,一切變得更為微妙。
“最簡單的避雷和保護一天好心情的方式,就是到了一個新地方,打開查一下當地的必吃榜。”
在今天,吃早就不只是“飽”了那么簡單,味蕾帶路,一家館子就能通往一座城市的深處。
還有人能從一個城市的歷年必吃榜變遷,找到當地的餐飲發展趨勢。
必吃榜其實一種互聯網篩選出來的美食觀,折射出大眾對一個地方美食的偏好,它提供了一種選擇,也激發著探索欲。
某種程度上來看,江蘇的飯桌和球場之間,也許就隔了一副碗筷的距離。蘇超和必吃榜其實是有著本質上的共同之處的,蘇超用兩條腿踢,必吃榜則是用兩根筷子夾,一個踢進球門,另一個送入口中。
榜單上的每個老板都在踢一場自己的球賽,當你打出好評,他就得分了。
當一個地方的人們不僅熱愛足球,還熱愛美食時,足以證明他們有多么熱愛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