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詩詞世界,共享詩意人生
時間砥礪信仰,歲月見證初心。
從1921到2025,中國共產黨已經走過了104年的旅程。
從星星之火,到赤潮澎湃,這一路經歷了多少槍林彈雨的洗禮,經受了多少慷慨無悔的犧牲,又開啟了多少上下求索的追尋,進行了多少波瀾壯闊的奮斗!
這是篳路藍縷、櫛風沐雨的一百年,是用堅定不移的信仰寫就的一百年,也是用鮮血、汗水、勇氣、智慧和非凡力量以及驚世擔當寫就的一百年。
在建黨百年華誕這個特殊的日子里,詩詞君將帶領大家一起回顧革命先烈和革命先輩的經典詩詞,同憶崢嶸歲月,傳承紅色精神!
南湖題詩董必武
革命聲傳畫舫中,
誕生共黨慶工農。
重來正值清明節,
煙雨迷濛訪舊蹤。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開幕,一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行動指南的、完全新式的無產階級政黨誕生了。
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件。13名中共代表和共產國際2位代表出席會議。由于受白色恐怖的壓迫,最后一天的會議轉移到了嘉興南湖的一條游船上舉行。
紅船,成為中國革命源頭的象征。“紅船”是中國共產黨的“母親船”。
1964年,一大代表董必武重訪南湖,題詩一首,詩作被鐫刻成碑,現立于南湖邊的“訪蹤亭”。
送別相無
(1916年)
作者:李大釗
幼蘅行未久,相無又去江戶,作此送之。
逢君已恨晚,此別又如何?
大陸龍蛇起,江南風雨多。
斯民正憔悴,吾輩當蹉跎。
故國一回首,誰堪返太和。
李大釗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本詩是作者在日本江戶送友人歸國時寫,1915年底,云南都督蔡鍔組建討袁護國軍。貴州、湖南等省也紛紛響應。袁世凱調動十多萬北洋軍瘋狂鎮壓。百姓苦不堪言。
作者為自己當時身在異國他鄉不能馬上力挽狂瀾而負疚痛心,但是他變革現實的強烈使命感變得緊迫。自己渴望挽救祖國的急切之情也顯現出來。
生別死離(節選)
(1922年)
周恩來
夢想赤色的旗兒飛揚,卻不用血來染他,
天下哪有這類便宜事?
坐著談,何如起來行!
貪生的人,也悲傷別離,也隨著死生,
只是他們卻識不透這感人的永別,永遠的感人。
不用希望人家了!
生死的路,已放在各人前邊,
飛向光明,盡由著你!
舉起那黑鐵的鋤兒,開辟那未耕耘的土地,
種子撒在人間,血兒滴在地上,
本是別離的,以后更會永別!
生死參透了,
努力為生,還要努力為死,
便永別了,又算什么?”
周恩來總理的一生是輝煌的一生。
他崇高的精神和人格,豐碑似地屹立在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歷史上,也深深地銘刻在中國各族人民的心里。
這首詩是周恩來同志為悼念黃愛烈士而寫的一首詩。當時他正在德國,當他得知黃愛犧牲后,“一時百感交集,更念及當時的同志,遂作此篇。”
在這首現代詩中,周恩來認為理想是美好的,是需要為之奮斗為之奉獻為之犧牲的。
他還認為沒有每個個體生命的燃燒,是不會換來理想的實現,沒有每個個體的流血犧牲,是不會換來民族的獨立自強。
人生道路是多樣的,黃愛烈士選擇為光明而生,為革命而死,就算是永別,也會活在人民心中。
這首詩也表達了周恩來心中的誓言,成為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把一生奉獻給黨和人民事業的不變初心。
同情心
(1922年)
作者:方志敏
在無數的人心中摸索,
只摸到冰一般的冷的,
鐵一般的硬的,
爛果一般爛的,
它,怎樣也摸不著了——
把快要餓死的孩子的口中的糧食挖出,
來喂自己的狗和馬;
把雪天里立著的貧人底一件單衣剝下,
拋在地上踐踏;
他人的生命當饅餐,
他人的血肉當羹湯,
嚙著,喝著,
還覺得平平坦坦,
哦,假若還有它,何至于這樣?
愛的上帝呀!
你既造了人,
如何不給個它!
1922年秋,方志敏同志在江西南昌建立起第一個社會主義青年團小組,并在南昌三道橋東湖邊上開辦了一家新文化書店。
他們利用這個據點對青年進行馬克思主義啟蒙教育,啟發了不少進步青年。
反動軍閥因此對其伸出了魔爪,書店被查封。方志敏同志被迫帶著重病離開南昌,他四處奔波,在一個小客棧寫下了這首詩。
這首詩用形象的語言把剝削階級本質揭露出來,詩句里刻畫的殘酷的,血淋淋的生活典型動人心弦,體現了詩人強大的現實主義洞察力。作者的高呼也弘揚了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精神。
1935年1月27日,他不幸被俘人獄,在獄中堅貞不屈,寫下了《可愛的中國》、《清貧》等名著。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英勇就義,那一年,他36歲。
竟肯
(1923年)
作者:鄧穎超
一朵紅色的玫瑰花,
栽植在春天美麗的花園里。
伊呈艷含笑地開著。
溫和的日光籠罩著伊,
愈顯得伊美麗。
伊也很喜悅,
努力不停地向上滋出著!
伊是可愛的喲!
伊是有希望的喲!
但伊不自愛、不自衛、不自量,
甘任偽詐的蜂兒臥在伊的純潔的心房,
錦繡的懷里,
任意的戀著······
伊愈呈媚歡喜,
自以為得到伴侶幸榮!
但伊鄰近的朋友們對著伊,
只有充滿感慨的心路滴出這樣的調子:
“哦,有希望的伊喲!竟肯······
哦!人的變啊,
事的變啊,
一切的變啊,
都是不堪思議的啊!”
鄧穎超1925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我們都知道它是周總理的夫人,但她更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也是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 。
鄧穎超同志在天津從事婦女運動時,看到一些進步女性在封建勢力的逼迫下始堅終衰,成為犧牲品,心中萬分痛惜,在此心境下寫下這首詩。于1923年刊登在《朝霞》(天津《新民意報》副刊)第三期。
作者反復吟誦一個變字,呼喚婦女們可以再次覺醒,重新振作起來!“伊”是有希望的,字里行間亦溢滿了她對廣大女性同胞們的鼓勵。
勝利
(1924年)
作者:鄧中夏
那有斬不除的荊棘?
那有打不死的豺虎?
那有推不翻的山岳?
你只須奮斗著,
猛勇的奮斗著;
持續著,永遠的持續著。
勝利就是你的了!
勝利就是你的了!
1920年10月,鄧中夏參加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是共產主義小組的最早成員之一。1923年2月鄧中夏參與發動和領導了京漢鐵路工人二七大罷工,并在全國發動了勞動立法運動。
北洋政府直系軍閥吳佩孚制造了“二七慘案” ,中國工人運動陷入低潮。
1924年,鄧中夏同志開始專心致力于上海工人運動。
面對兇殘狠毒的反動勢力打壓,為了鼓舞士氣,鄧中夏在《中國青年》雜志第3期上發表了《勝利》這首詩。
開篇三個反問句就非常有氣勢地表現出了強大的信念感。
詩中洋溢著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也體現了豪邁的革命意志。就像是戰斗中的鼓點和號角一樣鼓舞著大家勇敢戰斗。正是這種共產主義必勝的信念,使得這些革命者能夠笑對野蠻打壓毫不動搖。
就義詩
(1928年)
作者:夏明翰
砍頭不要緊, 只要主義真。
殺了夏明翰, 還有后來人。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公開大肆屠殺共產黨員。
同年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在白色恐怖下,湖北的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
1928年2月,黨中央從湖南先后選派了郭亮、夏明翰等人到武漢工作,郭亮任中共湖北省委書記,夏明翰任省委常委。
3月18日,夏明翰在叛徒的出賣下被捕,兩天后,年僅28歲的夏明翰在刑場上留下一首《就義詩》便英勇地犧牲了。
這是一首用血肉凝成的詩,充分表達了一個共產黨員為真理、為理想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后兩句"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義薄云天又表達了作者對前途樂觀,對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
他堅信:自己的血不會白流,無數革命志士會接過他的槍,繼續戰斗,去迎接燦爛的黎明。
絕筆詩
(1928年)
作者:周文雍
頭可斷,肢可折, 革命精神不可滅。
壯士頭顱為黨落, 好漢身軀為群裂。
大革命失敗后,白色恐怖籠罩著中華大地,黨被迫由公開轉入秘密斗爭。
1927年10月,周文雍被選為中共廣東省委候補委員和廣州起義政綱起草委員會委員,在省委書記張太雷直接領導下,參加起義政治綱領和口號的起草,同時擔任廣州起義工人赤衛隊總指揮。
在武裝起義迫在眉睫的緊急關頭,陳鐵軍受黨的派遣,裝扮成周文雍的妻子,參與廣州起義的準備工作。
1928年春,周文雍和假稱夫妻關系一起堅持地下工作的陳鐵軍同志同時被捕,被捕后周文雍在監獄墻壁上寫下了該詩,并為革命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躍上井岡旗幟新
(1928年)
作者:彭德懷
求知心切去黃埔,夜夢依依我不然。
馬日事變教訓大,革命必須有武裝。
秋收起義在農村,失敗教訓是盲動。
惟有潤之工農軍,躍上井岡旗幟新。
我欲以之為榜樣,或依湖泊或山區。
利用周磐辦隨校,謹慎爭取兩年時。
彭德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他的這首白話詩作于1928年。
當年,中國革命陷入危難之際,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開辟了中國第一塊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彭德懷從此看到了中國革命的希望。全詩質樸直率,他在詩的最后四句公開表明要以毛澤東同志的秋收起義為榜樣。這是他的行動宣言,他確實做到了。
就義詩
(1934年)
作者:吉鴻昌
恨不抗日死, 留作今日羞。
國破尚如此, 我何惜此頭。
1931年8月,吉鴻昌被蔣介石解除兵權,被強令出國“考察”。
1932年,吉鴻昌在上海“一二八”抗戰炮聲中回到祖國后,隨即聯絡與發動舊部,為抵抗日本侵略奔走呼號。
1934年11月9日,吉鴻昌在天津法租界被軍統特務暗殺受傷,并遭逮捕。11月24日,經蔣介石下令,吉鴻昌被殺害于北平陸軍監獄,時年39歲。
梅嶺三章
(1936年)
作者:陳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圍。余傷病伏叢莽間二十余日,慮不得脫,得詩三首留衣底。旋圍解。
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
后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
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
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1934年10月,紅軍主力不得已被迫作戰略轉移。陳毅因傷奉命留下,擔負起領導江西革命根據地的工農紅軍進行游擊戰爭的重任。
當時形勢如黑云壓頂,敵強我弱,贛南游擊隊在敵人重兵圍攻中,斗爭萬分艱苦。陳毅和戰友們轉戰在深山密林中,已有兩個年頭。
1936年冬,陳毅受傷,回到梅山時遇上敵人搜山,一直圍搜二十余日才“解圍”。
這首詩就是在“慮不得脫”的情況下寫的。開頭一句痛快直接的“斷頭今日意如何”就把革命志士從容不迫的正氣和“頭可斷,志不可奪”的剛烈靈魂表現得淋漓盡致。
“捷報飛來當紙錢”又以輕松暢快體現了必勝的樂觀。“人間遍種自由花”的革命理想在這般壯懷下更顯得撼天動地彌足珍貴。
為官陡門戰斗勝利題詩
(1939年)
作者:粟裕
新四軍,膽氣豪,
不畏艱苦與疲勞。
七十里之遙,雪夜奔襲蕪湖郊,偽軍無處逃。
傷斃滿溝,活捉四十余,
步槍四五十條,機槍三挺、駁殼十余條。
還有大刀、日偽軍旗、腳踏車、大衣與皮袍。
軍用品,用籮挑。
漢奸遠逃,敵偽心愁,
廣大人民興高,同聲咒罵漢奸罪不可饒。
粟裕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軍事家。他也寫過詩。
1939年,抗戰進入相持階段。粟裕將軍著重歌贊了拔掉官陡門據點這場戰斗的勝利。
這場戰斗的勝利即點燃了將軍的詩情,又對其他戰友起了鼓舞斗志的作用。這首詩在字面上毫不費解,卻極具本色特征。
寄語蜀中父老
(1937年)
作者:朱德
佇馬太行側,
十月雪飛白。
戰士仍衣單,
夜夜殺倭賊。
這首詩是另一位開國元勛朱德在1937年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即改編為八路軍,奔赴抗日前線,開辟抗日根據地,為抗日戰爭立下了不朽功勛。
但是國民黨反動政府卻違背他們在紅軍改編時的諾言,不給英勇抗戰的八路軍以武器、給養上的必要補充,致使八路軍將士在大雪紛飛的十月,仍身穿單衣英勇殺敵。
作者在詩中既熱情歌頌了浴血奮戰在冰天雪地的抗日戰士的英雄氣概——“夜夜殺倭賊”,也以客觀事實控訴了國民黨破壞抗戰的罪行——“戰士仍衣單”。
全詩短促而有力,雖悲憤卻字字鏗鏘,金聲玉振,氣勢雄渾,是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結合的佳作。
囚歌
(1942年)
作者:葉挺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
為狗爬走的洞敞開著,
一個聲音高叫著:
爬出來吧,給你自由!
我渴望著自由,
但也深知道——
人的軀體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著,
那一天——
地下的火沖騰,
把這活棺材和我一齊燒掉,
我應該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永生。
葉挺是北伐戰爭時期一名叱咤風云的驍將。他于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1年1月,作者葉挺在皖南事變時被國民黨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饒、湖北恩施、廣西桂林等地,最后被移禁于重慶“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集中營。
周恩來總理曾為此事件寫詩痛斥:“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在獄中5年,葉挺將軍受盡各種苦刑,仍堅貞不屈。
該詩作是葉挺寫在被囚禁的重慶渣滓洞集中營樓下第二號牢房墻壁上的,手稿則由葉挺夫人李秀文探監時帶出。
這首詩滿腔憤怒的語言仿佛在燃燒,他更是用人與畜生的對比痛斥了反叛者的行徑。他把共產黨員面對敵人嚴刑拷打、軟硬兼施而堅貞不屈的精神形象傳達,鏗鏘有力地表現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氣節。
滿江紅·悼左權同志
(1942年)
作者:葉劍英
敵后堅持,捍衛著自由中國。試看那,欃槍滿地,漢家旗幟。剩水殘山容我主,穿溝破壘標奇跡。問伊誰百萬好男兒,投有北。
崦嵫日,垂垂沒;先擊敗,希特勒。會雄師踏上,長白山雪。風起云飛懷戰友,屋梁月落疑顏色。最傷心河畔依清漳,埋忠骨。
葉劍英(右)和徐向前(左)于1937年在陜北合影
葉劍英同志也是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忠誠戰士,開國元勛。
他所作的這首詞原載于1942年7月9日的《解放日報》,表達了葉帥對陣亡戰友的深切悼念。
詞的上闋寫了華北抗日戰場第一線烽火遍燃,百萬好男兒攻城破壘,奮勇殺敵的激烈意境。
下闋寫了經過我軍與廣大人民的一致頑強抵抗,日寇很快就要遭到慘敗。勝利已經前景在望。只是左權同志不幸倒下了令人心痛不已。但是他將浩氣長存。激勵著大家繼續為了勝利沖鋒。
我的“自白書”
(1948年)
作者:陳然
任腳下響著沉重的鐵鐐,
任你把皮鞭舉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哪怕胸口對著帶血的刺刀!
人,不能低下高貴的頭,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無法叫我開口!
對著死亡我放聲大笑,
魔鬼的宮殿在笑聲中動搖;
這就是我──一個共產黨員的“自白”,
高唱凱歌埋葬蔣家王朝!
1947年7月,重慶地下黨決定編印《挺進報》,陳然先任《挺進報》特支組織委員,后任書記,負責報紙油印工作。
1948年4月22日,由于叛徒的出賣,陳然被國民黨特務逮捕。在獄中,他把從國民黨高級將領黃顯聲那里得到的消息寫在紙條上,秘密傳給難友,被稱為“獄中挺進報”。
在獄中,陳然受盡種種酷型,始終只承認《挺進報》從編輯、印刷到發行,全部是他一人所為。
他決心犧牲自己,保護組織和同志們。特務們用威脅利誘的辦法要他寫自白書,陳然拿起筆,寫下了驚天動地的詩篇《我的“自白書”》。
1949年10月28日,陳然被國民黨特務殺害于重慶渣滓洞附近的大坪刑場,犧牲時年僅26歲。
把牢底坐穿
(1948年)
作者:何敬平
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難,
我們愿——
愿把這牢底坐穿!
我們是天生的叛逆者,
我們要把這顛倒的乾坤扭轉!
我們要把這不合理的一切打翻!
今天,我們坐牢了,
坐牢又有什么稀罕?
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難,
我們愿——
愿把這牢底坐穿。
《把牢底坐穿》,這首膾炙人口的不朽詩篇,是革命烈士何敬平1948年夏在渣滓洞監獄寫就。
1948年4月5日,因叛徒出賣,何敬平和劉德惠被特務逮捕,囚禁于渣滓洞監獄。
1949年舊歷正月初一,他和劉振美、何雪松等20位同志在獄中成立“鐵窗詩社”,用戰斗的詩篇和敵人作斗爭。
同年秋天,解放大軍節節勝利,進逼西南,為了鼓舞難友們的斗志,他飽含革命激情寫出《把牢底坐穿》。
南泥灣紀行·早起
(1944年)
謝覺哉
晨興四寂靜,獨自步林阿。
煙直緣風定,枝垂是露多。
樹頭驚宿鳥,樹底聽流波。
更有人行早,鈴馱隊隊過。
1941至1942年,是中國敵后抗戰最為困難的時期。
黨中央號召“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在邊區開展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從黨中央領導到普通戰士,都積極投入生產。
這種“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幫助抗日軍民戰勝了困難,渡過了難關。
1944年八九月間,“延安五老”之一、時任陜甘寧邊區參議會副參議長的謝覺哉在南泥灣參觀訪問,寫下《南泥灣紀行》組詩十二首,《早起》是其中之一。
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1949年)
作者:毛澤東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毛澤東不僅是一位世之空前的大革命家,大政治家,更是一位天賦異稟的大詩人。這位奇才在詩詞的天地中也一向瀟灑自如。
1949年,中華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解放軍取得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勝利。百萬雄師強渡長江,占領了國民黨中央政府所在地南京。
南京的解放宣告了國民黨統治的徹底覆滅,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面對這一重大歷史時刻,毛澤東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雄才大略,縱觀歷史,透視現實,提出了狠追窮寇,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戰略思想。
因為這不僅是一個戰役、一場決戰的成敗問題,而是關系著整個國家民族的未來,關系著億萬人的命運。
整篇詩作從藝術上再現了這一戰略思想,表現了人民解放軍徹底打垮國民黨反動派的信心和決心,表達了解放全中國的必勝信念。
浪淘沙·北戴河
(1954年)
作者:毛澤東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1954年,“一五”計劃凱歌行進,新中國第一步憲法就要誕生,毛澤東心情舒暢,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高潮就要到來了,我們到有潮水的地方去。
這年夏天,他來到了1700多年前曹操觀海賦詩的地方,擊水游海后,寫下了《浪淘沙·北戴河》。在這里,他懷古思今,熱情地歌頌了新時代的新生活。
雖然這首詞氣勢不凡,有懷古的歷史感,幾千年的風云仿佛從字里行間涌現,但是此詩的思想感情卻并沒有停留在懷古上,而是著眼于現在。一句“換了人間”豪情萬丈又意味深長。
“詩言志。”在血與火的年代,老一輩革命家用詩詠志吹響了斗爭號角,以詩為鏡展了大無畏的斗爭精神,以詩為燈點亮了九死不悔的革命斗志,給一代又一代人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從紅船精神,到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紅巖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特區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
我們如今得以享受美好生活,正是因為有紅色精神一脈相承地支撐。
前路任重而道遠,而我們普通人能夠做的就是時刻記得:
你所站立的那個地方,正是你的國家。
你怎么樣,國家便怎么樣。
你是什么,國家便是什么。
你有光明,國家便不黑暗
你有溫暖,國家便不冷漠。
點“贊”+“在看”,祝福我們偉大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常在后臺收到粉絲留言,
【版權聲明 】以上內容由詩詞世界整理發布。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詩意文化出品圖書《哈哈哈!如果大宋詞人也有朋友圈》《特級教師的爆笑詩詞課》全網熱銷中,歡迎購買。加入詩詞世界粉絲群,可以添加詩意君微信shicishijie0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