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重磅發布監管計劃,明確要求在2026年底前,分階段全面停用橙紅2號、誘惑紅、檸檬黃等8種石油基合成色素。其中,橙紅2號與橙B的使用授權被率先撤銷,其余6種色素則將通過行業協同,完成全供應鏈的逐步剔除。
這一舉措是繼今年年初禁用致癌色素紅3號后的又一關鍵行動,標志著美國食品添加劑監管領域正式從企業自發踐行的“清潔標簽”運動,邁向具有強制約束力的政策驅動新階段。
FDA的這項舉措,實則是長達數十年健康爭議的必然結果。
大量研究證據顯示,合成色素不僅可能誘發兒童多動癥、引發過敏反應,在動物實驗中,更暴露出潛在的致癌風險。令人擔憂的是,過去50年間,美國合成色素消費量驚人地激增了500%,遠遠超出了安全評估的閾值范圍。
從雀巢到卡夫亨氏的巨頭競速轉型
雀巢美國:計劃于2026年中全面停用合成色素,目前90%的產品已完成配方革新。剩余品類正通過甜菜紅、梔子藍等天然植物提取物實現升級,覆蓋DiGiorno冷凍披薩、兒童零食等核心產品線,加速構建更健康的食品體系。
卡夫亨氏:明確2027年底前,將從美國市場全線產品中徹底剔除合成色素。率先在Crystal Light沖飲粉、Jell-O果凍等品類試點應用微藻提取物、蝶豆花色素替代方案,并要求第三方授權廠商同步合規,著力打造“無合成色素”供應鏈生態閉環。
百事/泰森/通用磨坊:百事預計在2025年底前完成多力多滋、奇多等熱門零食的去合成色素改造;泰森已于5月宣布全品類淘汰人工色素;通用磨坊則承諾在2027年底前實現美國市場食品“零人工色素”。三家企業均采用“漸進式替代+風味穩定性保障”策略,在滿足消費者健康需求的同時,確保核心產品經典風味不受影響。
企業主動掀起產品革新浪潮,深層驅動力源于雙重市場邏輯。
其一,消費者對“天然、無添加”的消費訴求持續高漲,據統計Clean Label(清潔標簽)產品全球市場正以11.3%的年復合增長率快速擴張。
其二,前瞻性規避潛在監管風險的戰略考量。以卡夫亨氏為例,2016年率先完成通心粉奶酪產品的人工色素剔除,其主打“0合成色素”的番茄醬更憑借差異化競爭策略,長期占據美國60%的市場份額。
這印證清潔標簽戰略已成功從成本投入轉變為核心競爭力,成為企業突圍同質化競爭的關鍵利器。
天然色素替代的機遇與挑戰
三大解決方案重構色素供應鏈
植物提取色素:以甜菜紅、胭脂蟲紅、辣椒紅為代表的天然色素,憑借高純度、易標準化生產的特性,成為飲料、糖果等食品品類的熱門選擇。
浙江賓美、中大恒源等國內供應商憑借技術與產能優勢,成功躋身全球植物提取色素供應鏈體系。
富色食品原料:以草莓粉、藍莓汁、火龍果濃縮液為代表的天然著色原料,通過低溫研磨、真空濃縮等物理加工工藝,完整保留植物天然色澤與營養成分,深度契合當下食品行業“極簡配方”的消費趨勢。
目前,雀巢、通用磨坊等頭部企業已將其廣泛應用于谷物麥片、烘焙糕點等產品,為食品注入天然健康的色彩標識。
生物合成技術:通過微藻發酵制備藻藍蛋白、利用真菌提取Red+紅色素等創新工藝,成功攻克了天然色素穩定性差的技術瓶頸。
盡管目前該技術仍存在生產成本較高(約為合成色素的3-5倍)、法規審批流程冗長等現實挑戰,但作為兼具環保與可持續性的新型解決方案,已成為食品工業色素升級的重要發展方向。
轉型痛點:從成本激增到消費習慣重塑
天然色素的應用也仍面臨多重挑戰,光熱穩定性欠佳(β-胡蘿卜素在光照下24小時內褪色率超30%)、原料供給受限(全球90%胭脂蟲紅依賴秘魯單一產地)、色值調控精度不足等問題,迫使企業展開系統性技術攻關。
卡夫亨氏組建由食品科學、工程技術、供應鏈管理專家構成的跨部門攻堅團隊,歷時三載攻克果凍布丁天然色素復配技術壁壘,實現工業化量產突破。百事公司則另辟蹊徑,運用前沿分子修飾技術開發辣椒紅素復合配方,有效解決多力多滋薯片在高溫膨化、倉儲運輸過程中的著色衰減難題。
這些案例表明,食品工業的“去色革命”并非簡單的原料更迭,而是一場涵蓋供應鏈協同重構、生產工藝數字化轉型、全生命周期質量監控的系統性產業變革。
中國市場限量管控下的禁用可能性研判
我國食品添加劑標準體系對合成色素實施嚴格管控,目前允許使用的合成色素共22種。以檸檬黃、日落黃為代表的常見色素,限量要求控制在0.1-0.5g/kg區間。伴隨檢測技術迭代升級,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等精密檢測手段已廣泛應用,2024年國家抽檢數據顯示,合成色素合規率高達98.7%。
一旦美國、歐盟達成禁用合成色素的共識,國內飲料行業的芬達、美年達,果凍品類的喜之郎、徐福記,以及烘焙等高度依賴合成色素的產業,將在出口合規方面承受巨大壓力。
不過,部分具有前瞻性的企業已率先行動:百合股份等保健食品企業憑借“0添加”清潔標簽成功切入高端市場;卡夫亨氏中國區也適時推出“無合成色素”番茄醬,此舉彰顯了國際食品巨頭因地制宜、實施“全球標準本地化”的市場策略。
行業專家表示,從科學視角來看,短期內實施全面禁用政策缺乏充分依據。不過,對兒童食品領域進行定向限制,是值得深入探討的發展方向。當前,食品行業亟待加快天然色素的研發步伐。
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天然色素市場規模已達85億元,年增長率高達15%,遠超合成色素3%的增速。這一顯著差異表明,“清潔標簽”轉型已不再是企業的可選項,而是提升市場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讓“有色”食品回歸本真
從FDA揮動政策手術刀精準切入,到全球食品企業掀起配方革新風暴,這場席卷行業的“去色運動”,實則是食品工業對“健康至上”消費價值觀的深刻回歸。
對中國市場而言,既要審慎應對國際供應鏈重構帶來的短期陣痛,更應主動擁抱天然色素產業蓬勃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當貨架上的零食褪去人工合成的艷麗外衣,當飲品重新呈現食材本真的自然色澤,食品工業或許才真正叩響了“清潔標簽、透明生產、綠色可持續”的轉型之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