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群服務空間本質上是通過空間場域再造,驅動治理結構優化與功能升級的制度創新。其深層邏輯在于,以空間聚合破解治理碎片化難題,以黨建引領重塑治理權威與整合中樞,以資源整合應對規模治理的復雜性,以主體協同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以機制創新提升治理效能與韌性。
原文 :《集成式治理:多維度治理要素的系統性整合》
作者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 趙吉
圖片 |網絡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蓖七M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使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有效實現黨的領導的堅強戰斗堡壘,有利于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基層治理現代化之路。
近年來,超大城市黨群陣地建設立足于群眾需要,堅持把全過程人民民主融入始終,因地制宜地展開黨群服務站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筆者團隊通過對上海市閔行區二百余處黨群服務站功能升級的跟蹤調研,挖掘了超大城市黨群空間建設的復合性效能及其背后的學理根源。
推動“物理空間”成為“治理樞紐”
黨群服務空間通過系統性重構基層服務空間、創新治理機制、精準對接民生需求,推動黨群陣地從“物理空間”向“治理樞紐”轉型,探索出一條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新路徑。
首先,從“零散供給”到“全域覆蓋”,實現多級陣地體系合力支撐。以上海市閔行區為例,閔行以“補齊短板、提質增效”為原則,重點攻堅50%“老破小低弱”點位,兩年內新建居村黨群服務站200個,改造片區主陣地68個,實現全區590個居村黨群服務陣地“應建盡建”。
其次,從“單向管理”到“多元共治”,治理創新激活居村能量。閔行區黨建服務中心開通賦能熱線、實施“5191賦能工作法”,為居村治理賦能。在黨群服務空間中,搭建黨群議事平臺,引導居民自主協商解決停車位改造、加裝電梯等難題,社區治理參與率顯著提升。在賦能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居村找到了破解棘手難題的方案,并且形成了可供復制和推廣的方法手冊。
(圖源:新華社)
最后,從“基礎服務”到“精準供給”,全齡需求立體化滿足。以人民為中心是黨群服務陣地建設的核心要義。通過廣范圍的問需問計,陣地建設緊密貼合群眾需求。按需匹配服務、設置特色功能,既有對特殊群體的關懷,又有對豐富文化生活的打造。
摒棄“抓亮點”思維,強調體系化效能
在黨群陣地建設中,超大城市摒棄了“抓亮點”思維,強調體系化、整體性效能,打造百姓共享的黨群陣地空間。
一是高位引領,統籌布局。各地將黨群陣地建設作為重要工程,部分地區將居村陣地建設納入區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重點破解“老破小低弱”點位短板,不斷擦亮黨群服務陣地的品牌。各地基本明確“要建好更要用好”原則,把陣地活力、持續運營、功能輻射等長期發展問題也統籌納入考慮。實現對黨群圈、治理圈、服務圈的有機整合,提升了基層治理和公共服務的合力。
二是功能強化,政治為先。黨群陣地不能成為純粹市場化的服務場所,要實現政治功能、治理功能、服務功能的三位一體。在黨群陣地建設中各地始終重視政治功能發揮,規范組織生活空間、推動黨課下沉、開展主題行動,讓黨員在參與中增強黨性意識,發揮先鋒模范作用。通過強化政治引領功能,確保陣地成為傳播黨的聲音、堅定理想信念的重要陣地。這也為黨群陣地持續輻射支撐超大城市黨建工作提供了可能。
三是平臺搭建,實現治理融合。依托黨群服務陣地打造多元治理平臺,將黨建引領、群眾議事和基層骨干培育有機結合。以平臺化思維重塑“三駕馬車”協同共治,在居村黨群陣地設立“一口式服務窗口”,不斷增強治理效能。
四是標準先行,規范建設促進效能提升。一些地區指定居村黨群服務陣地建設區級地方性標準,為陣地建設和運營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操作指南,提高了建設的規范性和穩定性。在標準建設過程中,多次征求了專家、實務工作者、居民意見,使形成的標準具有科學性、前瞻性和閔行特色。
五是民主參與,實現多元力量聚合。黨群服務站建設中發放問卷,召開議事會,為陣地建設和持續運營出謀劃策。居村充分發動黨員、志愿者、社區社會組織、社區團隊和達人參與陣地的建設與運維,使陣地成為黨群共建的家園。在黨群服務站的日?;顒又?,越來越多的社區團隊、社區達人涌現出來,形成一大批自治品牌,顯著增強了群眾對陣地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六是需求導向,精準服務暖民心。當前,閔行已經通過全面問需、精準匹配和標準供給等環節,構建了全方位的服務體系。在老年人口密集社區開設助餐點或社區食堂;部分地區推出延時服務,配備共享會議室、充電樁;針對“一老一小”開發“非遺工坊”“四點半課堂”,讓居民真正享受到了家門口的優質服務,提升了居民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對復雜治理挑戰進行結構性回應
超大城市黨群服務空間作為基層治理創新的重要載體,實現了多維度治理要素的系統性整合,體現了治理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有助于超大城市面對復雜治理挑戰進行結構性回應。
第一,在空間整合維度上,黨群服務空間重構了治理的物理與虛擬場域。通過高度集約化的空間設計,黨群服務空間有效克服了傳統公共服務設施碎片化分布的弊端,顯著提升了空間資源的配置效率。同時,依托數字技術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平臺,打通了信息壁壘,形成了虛實融合的治理網絡節點,增強了治理體系的可及性與韌性。
(圖源:新華社)
第二,在功能融合維度上,黨群服務空間實現了政治引領與社會服務的深度融合。黨群服務空間以強化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為核心樞紐,將意識形態傳播、社會動員整合、公共政策傳導等核心政治過程,與精細化的民生服務供給、社區矛盾調處、公共文化培育、經濟活力激發等社會治理功能有機統一于同一治理平臺。這種融合超越了簡單的功能疊加,形成了以政治引領保障服務效能、以服務實效鞏固政治認同的良性互構機制。
第三,在資源聚合維度上,黨群服務空間構建了多元治理資源的制度化整合機制。黨群服務空間成為縱向政府資源向基層精準下沉的關鍵通道,確保了國家意志在基層末梢的有效貫徹。同時,它作為橫向資源匯聚平臺,通過制度化渠道吸納并協調社會組織、市場主體、社區志愿者、專業機構等社會力量參與治理過程,促進了體制內外資源的互補與優化配置,有效回應了資源稀缺性與治理需求復雜性之間的矛盾。
第四,在主體協同維度上,黨群服務空間搭建了多元協同共治的制度化架構??臻g為基層黨組織、政府部門、自治組織、社會組織、駐區單位及公民個體等多元治理主體提供了常態化互動、協商決策、矛盾化解的物理場所與程序規范。黨組織在其中發揮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作用,通過價值引領、利益協調和組織動員,促進異質性主體在共同治理目標下達成集體行動,降低了超大社會規模下的交易成本。
第五,在機制創新維度上,黨群服務空間塑造了復合型治理運行模式。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其一,推動治理層級扁平化,以提升應急響應與政策執行效率;其二,建立程序化、常態化的協商民主與共識凝聚機制,以保障治理合法性;其三,運用項目化管理手段,實現治理任務的精準化設計與高效落實。這些機制創新共同指向了適應性治理能力的提升。
黨群服務空間本質上是通過空間場域再造,驅動治理結構優化與功能升級的制度創新。其深層邏輯在于,以空間聚合破解治理碎片化難題,以黨建引領重塑治理權威與整合中樞,以資源整合應對規模治理的復雜性,以主體協同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以機制創新提升治理效能與韌性。這一集成式治理模式,不僅是對超大空間尺度、高密度人口、異質化社會結構等治理挑戰的適應性解決方案,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政治整合與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實踐路徑,為理解當代中國國家與社會關系、基層政權建設提供了關鍵性的窗口。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城市社區治理困境的生成機制及破解路徑研究(23CZZ021)的研究成果。]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于社會科學報第1958期第3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潘 顏
《社會科學報》2025年征訂
點擊下方圖片網上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