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李國 通訊員 李維康
成渝中線高鐵是中國“八縱八橫”高鐵網沿江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標志性工程,也是當前建設標準最高、運行速度最快的高速鐵路,是CR450(時速450公里)科技創新的關鍵支撐工程。
“中鐵五局首臺自主制造生產的智能造橋機,在施工安全性、走行效率、勞動強度、信息化控制四個方面進行了顯著改善,與傳統掛籃相比單個節段提升綜合工效超過20%。”6月24日,在中鐵五局成渝中線四川段9標一分部,項目經理羅崢鑫告訴記者。
中鐵五局成渝中線項目部加速智能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在大跨徑連續梁施工、精品示范段打造等核心環節取得顯著突破,應用“精準換重”“繩鋸切割臨時支座”“低溫時段澆筑”等智能建造技術,有效解決施工難題。近日,該項目跨資銅大橋合龍段以毫米級精度兌現品質承諾,展現了中國高鐵智能建造的硬實力。
精準換重:力學平衡的藝術
跨資銅高速公路特大橋全長784.9米,主跨采用連續梁結構,計算跨度為(36+64+36)米,上跨車流密集的資銅高速公路,施工環境復雜、技術難度高。中跨合龍段作為連續梁結構受力的“咽喉”,施工中需確保梁體兩端高差、線形誤差小于2毫米。
該項目職工科創團隊采用“動態配重+實時監測”的精準換重技術:在合龍段兩側懸臂端安裝智能配重水箱,通過傳感器實時監測位移數據,自動調節配重水量,抵消混凝土澆筑產生的荷載變化,實現動態配重。
測量人員每半小時采集一次梁體變形數據,確保合龍前48小時內兩端高差始終控制在0.8毫米以內,實現毫米級精度控制。此項技術有效避免了傳統沙袋配重效率低等弊端,是智能傳感與自動化控制技術在高鐵橋梁建造中的成功實踐。
雙法控制:破解砼收縮縫難題
針對合龍段混凝土易受溫度應力開裂的難題,技術團隊科學鎖定最佳澆筑時機“黃金四小時”作業窗口。通過提前72小時啟動氣象追蹤,嚴格把控低溫窗口期作業,選擇夜間氣溫穩定時段(凌晨3點至6點)進行合龍段混凝土澆筑及臨時鋼結構焊接,利用熱膨脹系數最小的溫度區間,最大限度降低收縮變形風險。
據悉,在混凝土中添加高性能復合微膨脹劑,通過鈣礬石晶體生成反應產生適度膨脹力,補償混凝土凝固過程中的收縮應力,將自由膨脹率精準控制在0.02%~0.04%范圍內。經檢測,合龍段混凝土表觀零裂縫,超聲波檢測密實度達99.3%,遠高于設計最低要求,為高鐵百年品質工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羅崢鑫介紹說,精準換重保障結構平衡,繩鋸切割實現無損拆除,低溫澆筑破解收縮頑疾,共同構成了保障高鐵重大橋梁工程高質量合龍的智能建造解決方案。
精品示范:打造高鐵新標桿
“項目的精品示范段是由榮家灣隧道出口、李家溝大橋、26號路基組成的,橋、隧、路基工程單元齊全,集中展示五局乃至成渝中線高鐵在智能建造領域的最新成果與水平,目前施工進展順利。”該項目常務副經理張世文指著“精品示范段節點工期”圖紙說。
榮家灣隧道是高瓦斯隧道、標段控制性工程,其智能化管理水平至關重要。項目部在隧道出口積極構建了智能管控中心,通過物聯網、BIM+GIS數字孿生、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進度管控可視化、安全環保管控智能化、工藝質量管控精細化、智能裝備管控集成化、人員調配信息化的數字協同管理,真正實現隧道施工智能化管理。
在這段長約1.1公里的精品示范段“櫥窗”中,集中展示了中鐵五局施工工藝的最新成果:隧道工程聚能水壓爆破技術、數字養護臺車等18項智能設備和工裝工藝;橋梁工程新型智能造橋機、空心墩裝配式內操作平臺等13項工藝工裝;路基工程骨架機械刻槽、多功能錨桿鉆機等10項智能設備和工裝工藝。
張世文表示,這一系列智能化、可視化施工裝備和工藝的集成應用,有力推動了橋、隧、路工程建造方式的智能建造,顯著提升了工程項目的整體建造水平。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