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段視頻在網絡上傳播,而視頻中的主人公正是金正恩,只見他雙手緊貼冰冷的棺木,親自蓋上國旗。
那也是朝鮮首次公開朝軍遺憾歸國的影像,幾具棺材、幾面國旗、一張染血的遺書,將這場隱秘而慘烈的出兵援俄推到了聚光燈下。
那么,視頻中華還顯示了什么?
現場畫面
最高領袖的跪拜
2025年6月30日,一段特殊的視頻出現在朝鮮中央電視臺晚會中,金正恩身穿黑色制服,緩步走向覆蓋鮮紅國旗的幾具棺木前。
畫面中,金正恩身著深色軍式大衣,步履緩慢地走向停放于順安國際機場的五具覆旗棺木。
天色陰沉,風中揚起紅色國旗一角,背景是《金日成將軍之歌》的無伴奏哀樂版本,現場沒有口號,也沒有群眾歡呼,僅有肅穆的沉默與禮兵的低頭。
現場畫面
在最前方的棺木前,金正恩停下,他將手中握緊的軍帽脫下,低頭三秒,然后單膝跪地,隨即雙膝跪實,緩緩俯身,以額觸棺。
動作標準卻顯得沉重,他的肩膀在整個彎身過程中略微抖動,外界普遍解讀為“緒失控”。
電視總臺采用高角度鏡頭特寫金正恩面部,面容蒼白,眼角濕潤,他并未發表任何講話,僅在棺木前駐留約四分鐘,全程保持低語與無聲哀悼的儀式姿態。
現場畫面
隨后,他站起身,對著棺木敬禮三次,身后軍方與黨務高官集體鞠躬,整齊如一。
現場哀樂低回,他緩緩跪下,雙手緊貼棺蓋,額頭幾乎觸到冰冷木質,肩膀微顫,臉頰可見淚痕。
跪拜之后,金正恩親自將一塊寫有“祖國未忘爾名”的金屬銘牌放置在第一具棺木上方,并由他親自命令“升旗禮開始”。
現場畫面
在哀樂再次響起時,朝鮮軍旗緩緩升起,五具棺木隨后由車隊移送至龍泉山烈士陵園。
該畫面在隨后播出的特別節目中被稱為“最高領袖與英烈最后對話”,朝鮮官方媒體稱之為“對鮮血最深沉的致敬”。
但其傳播意義遠不止于哀悼,金正恩的下跪,不僅是一次視覺政治秀,更是朝鮮體制對國內情緒危機的戰略回應
現場畫面
電視畫面中的這幕,既是一種國家級的哀悼,也是一種精心構建的視覺敘事。
這一幕不是孤立事件,它出現在《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條約》簽署一周年紀念前夕。條約中那句“動用一切手段支援”的承諾,已從外交辭令轉化為棺木歸國的現實。
官方精心安排將演出、悼念與紀念活動統一到一套儀式化敘事中,配合特寫鏡頭與聲畫渲染,將金正恩的“悲痛”推向國家意識形態的核心。
現場畫面
金正恩的膝蓋,不只是跪給死者,也跪向民意,他的淚水,不只是為陣亡士兵,也是為控制情緒成本與制度穩定所做的代價預算。
而榮耀的背后卻是一系列悲慘的故事。
榮耀背后
棺木歸國只是戰爭敘事的一端,另一端,是那些沒有歸來的士兵,他們的故事,被裝進遺書、筆記本、血跡斑斑的布條,逐漸拼貼成一幅在烏克蘭戰場上撕裂開的圖景。
現場畫面
多份被俄方回收的戰場物資顯示,朝鮮士兵在沒有后援的情況下戰斗至最后一顆子彈,甚至用石塊、鐵器進行最后搏斗。
筆記記錄顯示,他們每天抄寫政治口號與口令,自律嚴格,精神意志強悍到近乎苛刻。
烏克蘭軍方曾通報,在普列霍沃村一場夜間交戰中,一支由朝鮮特種兵構成的小隊借暴風雪突襲。
金正恩
三小時內撕開烏軍戰線,為俄軍第6近衛摩托化步兵旅創造反攻條件,這種實戰表現并非偶然。
他們的英勇,并未換來大規模回報,遺體大多就地掩埋,回國比例極低,只有極少數被允許以官方身份回歸,并在電視鏡頭下成為國家敘事的一部分。
榮譽的背后是犧牲,犧牲的背后是交換,當士兵的犧牲成為外交博弈的一部分,“榮耀”也不再只是光榮的詞匯,更是一枚冷冰冰的籌碼。
金正恩
而那些寫著“請把這封信交給母親”的遺書,早已被血跡浸透,只留下不可逆的戰爭印記。
在那場戰爭中,朝鮮士兵投入的不僅是人力,還有在極端封閉環境中維系數十年的軍事資本。
這場援助并非單向施舍,而是一種有明確交換機制的資源—技術互通,大量朝鮮特種兵與工程兵出現在俄烏前線。
表面上是執行非正式作戰支援任務,實質則以朝鮮正在用有限的人命資源,換取長期不可逆的戰略技術紅利。
也讓外界開始思考俄朝關系。
俄朝關系全方位重構
從2023年底起,俄朝之間的軍事互動開始全面制度化,防長紹伊古在不到十個月內三次訪問平壤,不僅傳遞戰略協同意圖,也直接推動部隊調配和裝備捆綁。
而俄羅斯文化部長柳比莫娃率領的125人代表團訪朝,表面名義為“文化交流”,實則執行一攬子政經技術對接計劃。
金正恩
包括歷史敘事統一、語言翻譯規范、文獻發布與媒體宣傳合拍等任務。
朝鮮還開始大力推動“共同犧牲”的歷史敘事構建,2025年5月,朝俄雙方宣布將在布良斯克建立“國際反霸紀念碑”。
碑文中特別強調“亞歐兩國青年戰士共同倒下的一刻”,其中“犧牲”與“捍衛主權”的詞匯反復出現。
金正恩
朝鮮國家通訊社隨后報道稱,金正恩在給普京的賀電中稱其為“最親愛的戰友”,這一表述已突破傳統外交禮儀,具有高度情感政治意涵。
而隨著超1.2萬名青壯年赴俄參戰,朝鮮國內勞動力結構迅速失衡
內外危機
農村與礦區作為原本高度依賴勞力的生產核心區,受到直接沖擊。
金正恩
根據外媒估算及脫北者提供的信息,自2024年下半年以來,朝鮮糧食配給標準已下調約15%。
原先按地區等級劃分的口糧配比也趨于扁平化,平壤等高優先城市開始感受到稀缺壓力,這在過往極為罕見。
原本宣揚的“零傷亡奇跡”言論,已在棺木歸國畫面中徹底崩塌。為修復由此帶來的信任缺口,朝鮮迅速調整話語體系,將前線傷亡定義為“光榮戰死”。
金正恩
并以國家頒授“反帝烈士”稱號的形式試圖為犧牲賦予合法性與象征價值。
在這一背景下,金正恩親自出鏡參與“烈士葬禮”便顯得極具策略意義,這場高度政治化的哀悼儀式,不僅為國家尋找道義遮蔽,也成為危機公關手段的一部分。
用淚水、跪拜與國旗重新包裝戰死事實,在情緒上塑造一種“共同犧牲”的民族想象,是當前朝鮮政府內部極力推動的穩定策略。
金正恩
結語
當軍靴踏上異國凍土,熱血濺濕的不僅是前線工事,也是一整個國家的底線。
而那一封封沾血的遺書、那一跪而下的“領袖之淚”,到底是真誠的沉痛,還是戰略的姿態,我們不得而知。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來源:華商報
鳳凰衛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