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持續對華施壓的同時,一小撮本來和我國沒有多少利益聯系的國家,竟然把“中國牌”當成了向美國靠攏的投名狀。
比如在“一中”原則上多次試探中方底線的歐盟成員國立陶宛,就表現得比美國還要囂張。
自從2021年11月中立外交關系從大使級降至代辦級以后,立陶宛所能打的“中國牌”越來越少,很多網友以為立陶宛會在過去幾年中幡然醒悟。
讓人意外的是,今年5月份立陶宛突然以證件過期為由拒絕最后一名中國外交官入境,并且立陶宛還叫囂:“不允許中國大陸單方面改變臺海局勢”。這個彈丸小國究竟想干嗎呢?
瘋狂作死
2020年那時候,臺灣給立陶宛送了10萬只口罩,說是幫人家抗疫,這事兒看起來像是送人情,其實是想讓立陶宛跟著站隊。
去年七月,立陶宛又開始整活,他們讓臺灣在首都維爾紐斯開了個“臺灣代表處”。
這事可不簡單,在外交上這就相當于把臺灣當獨立國家看待,這明擺著是踩中國的紅線,立陶宛也不是傻子,敢如此瘋狂作死,顯然是背后有人撐腰。
中國這邊當然不會當沒看到,立馬就把兩國關系降到了“代辦級”。
但是立陶宛不僅沒有覺得自己做錯事,反而變本加厲,今年五月,眼看最后一個中國外交官要回到立陶宛工作,他們就用了一個“證件過期”的借口,把我們給擋在了門外。
這操作,連美國都沒干過,夠囂張吧?
耐人尋味的是時機選擇:新政府即將就職,舊政府卻搶先制造既成事實。這種“離任前埋雷”的操作,像極了給繼任者設置障礙。
甚至在立陶宛國內的的外交圈當中都開始私下流傳:看守內閣中有人想用反華姿態,向華盛頓“遞投名狀”。
直至今日,立陶宛國內仍然沒有我國外交官員的存在。這也充分證明了雙方之間的關系,仍沒有出現大幅好轉的跡象。
美國在立陶宛挑釁中扮演的角色值得深究。
2021年立陶宛加入北約后,美國國務院立即宣布提供6億美元信貸支持,但實際到位資金不足承諾總額的20%。
2022年立陶宛斥資5億美元采購的"愛國者"導彈防御系統,至今仍有3套核心組件未交付。
柏林自由大學東歐研究所2024年研究報告顯示,立陶宛在反華政策中獲得的實際經濟利益,不足其承受損失的5%。
歐盟內部對立陶宛的孤立態度日益明顯。
德國公開罵立陶宛“自私又愚蠢”,法國抱怨對華貿易受牽連。 當立陶宛想在WTO控告中國“經濟脅迫”時,歐盟26國集體投出否決票。 立陶宛外長哀求布魯塞爾援助,歐盟官員冷笑:“誰讓你當刺頭? ”。
自打獨立以來,立陶宛就把“親西方”刻進了骨子里。它把自己打造成反俄的最前線,軍隊用美械,甚至立法禁俄語。
可這種忠誠,是需要不斷被看見、被肯定的。一旦美國對俄羅斯的態度稍有緩和,立陶宛就立刻陷入恐慌。
它怕啊,怕被大哥忘了,怕自己這枚棋子失去價值。
于是,打“臺灣牌”就成了它最直接的表忠心方式。2021年,它那位外長得意地宣稱:“我們雖小,卻敢做大國不敢做的事!”
這話聽著提氣,實則透著一股心虛。它想借著中美博弈的風口,為自己抬高身價,卻沒意識到,把自己變成了風口浪尖上最容易被犧牲掉的那一個。
更深的焦慮,是經濟。它跟俄羅斯徹底鬧掰后,原以為西方大哥會把缺口補上。可現實很骨感。
歐盟自己正跟中國為電動車關稅扯皮,哪有閑工夫管你的死活?德國法國的大老板們,正排著隊去中國談生意,誰會為你這點“勇敢”買單?
立陶宛天真地以為,只要自己鬧得夠響,就能撬動整個歐美的支持。這種對自身“杠桿效應”的嚴重誤判,是它最大的敗筆。
再加上國內一些政客,為了選票大肆煽動反華情緒,讓整個國家的外交都被民粹綁架,一路向著非理性的深淵狂奔。
有一種反擊,叫作靜靜地看著你疼
面對立陶宛的反復橫跳,中國的回應滴水不漏。
一邊是“堅決反對,強烈譴責”,把底線劃得清清楚楚。另一邊,卻又給立陶宛新政府留足了后路。
外交部發言人特意點出:“注意到立陶宛即將成立新政府,且不少政要有意改善關系。”
這話說得極有水平,靶子對準了即將下臺的看守內閣,卻給新政府留足了臺階。這份從容,源于絕對的實力自信。
三年的經濟捶打,已經讓立陶宛痛入骨髓。2022年對華出口額僅剩可憐的6.1億美元。曾經繁忙的中歐班列訂單,眼睜睜看著流向別國。
那些原本指望中國市場的科技公司,也被迫踢出供應鏈。立陶宛跑去跟歐盟哭訴,歐盟也只能攤攤手,說“無法判斷北京行為性質”。
事實證明,經濟這張牌,一旦打出去,真疼。
更重要的是,中國站在了道義和人心的一邊。就在立陶宛驅逐外交官的同一個月,140多個國家在圣彼得堡為多極化世界鼓掌。
沙特和伊朗在北京握手言和,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像招待親戚一樣歡迎中國朋友。
這些例子都在說明,今天的世界,早已不是非黑即白。真正被孤立的,恰恰是那些逆著潮流搞對抗的國家。
這塊燙手的山芋,吞不下也吐不掉
這場風波,讓立陶宛新總理帕盧茨卡斯的日子很不好過。
他一邊承認,用“臺灣”的名字設代表處“絕對是錯誤的”。另一邊又嘴硬,說“不會乞求中國原諒”。
這種既想要里子,又舍不得面子的糾結,注定了他的轉型之路異常艱難。
他不敢干脆地向中國道歉,阻力重重。國內有靠反華吃飯的政客盯著,國外有美國大哥看著,立陶宛畢竟還是北約東翼的前哨。
最要命的,就是那個所謂的“臺灣代表處”。
它就像一塊燙手的山芋,關掉吧,會被國內反對派和西方盟友罵“向中國下跪”。不關吧,中立關系就永遠是死結,經濟上的血就得一直流下去。
當初有多囂張,現在就有多被動。
帕盧茨卡斯或許該看看歷史。2022年,立陶宛總統也曾改口說“名稱是個錯誤”,可轉頭就向歐盟告狀,說中國“脅迫”。
這種光說不練的口頭認錯,中國見多了,不會再上當。
看看隔壁的格魯吉亞,人家是怎么玩的。同樣被美俄拉扯,但在涉臺問題上,格魯吉亞直接立法,禁止持臺灣“護照”者入境,全球獨一份。
人家外長說得坦白:“我們嘗過分裂的痛,所以更懂中國統一的珍貴。”
這份清醒,換來了實打實的好處:2024年,中格全面免簽,格魯吉亞的葡萄酒一箱箱往中國運,中企承建的公路打通了歐亞大動脈。
反觀立陶宛,新政府想學匈牙利那樣跟中國合作搞經濟,恐怕得先翻過三座大山:清理國內的反華政治垃圾,重建與中國的基本信任,以及擺脫對美國的精神依賴。
每一步,都比當初挑釁時要難上一百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