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CT檢查的潛在致癌風險:數據與科學解讀
整理:Cassie
CT掃描作為臨床診斷領域的重要醫學成像技術,廣泛應用于全身各系統疾病的精準診斷。然而,CT掃描產生的電離輻射可通過直接或間接作用引發DNA雙鏈斷裂、堿基損傷等分子層面的生物學效應。長期隨訪數據表明,接受CT檢查的患者(尤其是需重復檢查的群體)存在潛在致癌風險。
近期,JAMA Internal Medicine(IF:22.5)發表的一項基于BEIR VII模型的重要研究[1],該研究系統評估了全人群中單次及多次CT檢查的輻射暴露水平,并估算不同年齡、性別人群的終身歸因癌癥風險,有助于醫患在平衡診斷需求與輻射安全時實現個體化精準決策。
圖1 研究首頁截圖
研究內容
研究納入2018-2020年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國際CT劑量注冊中心的患者水平數據,按照年齡、性別、CT分類、器官特定輻射劑量進行分布估計??紤]到估計劑量可能不精確,排除了與活檢和操作、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或研究(均不常見)相關的CT檢查,以及少于12次檢查的年齡、性別和CT分類分層。
研究結果顯示,2023 年美國共進行了9300萬次CT掃描,涉及6151萬名患者。預計每年約5%的癌癥診斷(約10萬例)與CT 使用有關,其中成人占9.3萬例,兒童占9700例。
成人中,肺癌因胸部CT廣泛應用而風險最高,預計2.14萬例,其次是結腸癌(8400例)和白血?。?400例)。
兒童雖然CT檢查使用量低于成人,但因處于發育階段,器官對電離輻射更敏感,且兒科CT檢查頻率有所升高[2],甲狀腺癌(3500 例)、肺癌(990 例)和乳腺癌(630 例)等輻射敏感器官相關癌癥風險突出。
在性別預測風險方面,女性肺癌、甲狀腺癌發病率更高,多數其他癌癥發病率在性別上相似或男性略高。
圖2 按性別分類的CT檢查數量和癌癥發病率
在CT應用器官劑量方面,兒童器官劑量與成人相當或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例如,常規腹部和盆腔CT中,50-59歲女性結腸平均劑量(25.4mGy)約為5-9歲女孩(12.8mGy)的兩倍。但也有例外,1歲以下嬰兒腦劑量(60.0mGy)顯著高于成人(如50-59歲男性為3.5mGy),這可能是嬰兒顱骨薄、X射線穿透路徑短,相同掃描條件下腦組織輻射吸收率高所致。
從年齡層面分析,兒童CT檢查的癌癥風險相對更高,且隨年齡增長呈現遞減趨勢。例如,1歲以下女童每1000次檢查的癌癥風險為20例,而15-17歲女童僅為2例。這一現象與兒童處于生長發育期、細胞增殖活躍致DNA更易受輻射損傷,且輻射誘發癌癥潛伏期長、兒童累積損傷時間更長有關。
此外,兒童CT診療的不規范進一步加劇了這種風險:
一項基于中國全國性調查的兒科CT手術檢查劑量結果和分析指出[3],中國兒童體型與西方國家存在差異,直接引用其他國家的診斷參考水平可能并不適合中國兒童。
在部分臨床兒科CT掃描中,成人CT掃描參數被用于兒科患者,且未依據兒童的體重、年齡、掃描區域或研究適應證進行調整,在相同掃描參數下,兒童接受的CT劑量遠超成人。
成人的相關風險同樣值得警惕,特別是50-59歲的中老年人。由于該年齡段人群常面臨基礎疾病診療或防癌篩查需求,接受CT檢查的次數顯著增加,較高的CT使用率使成人中預測的癌癥病例增多,而多次輻射暴露疊加器官功能隨年齡增長而衰退的情況,增加了患癌風險。
圖3 按暴露時的性別和年齡分列的預計終生癌癥總數
從CT分類層面分析,成人癌癥風險主要來自腹部/盆腔CT,占比40%(3.75萬例),這類檢查常采用多階段掃描階段,導致患者所受的輻射劑量較高。而在兒童中,癌癥風險主要來自頭部CT,占比53%(5100例)。
The Lancet Oncology發表的一項研究[4]指出,兒童和青少年接受CT檢查后,CT輻射暴露增加兒童和青少年腦癌風險,且風險程度與輻射劑量呈正相關,同時會隨著暴露年齡的減少而升高。這也就解釋了為何兒童因電離輻射導致腦癌的風險相對更高。
此外,全身CT雖應用較少,但其風險比例卻異常升高。這可能是因為全身CT單位劑量的致癌風險更高,且涉及多器官的累積暴露,所以在臨床應用中,必須謹慎評估其適應證。
理性審視,科學平衡診斷與風險
CT作為精準醫學診斷的重要工具,在部分疾?。ㄈ绶尾拷Y節、急性腦出血)的診斷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成像精度優于超聲,對骨骼、急癥的診斷效率高于核磁。本研究提示CT輻射存在潛在致癌風險,結合自然癌癥發生率綜合評估,盡管CT檢查的絕對風險較低,但在大規模人群中可能帶來累積效應。
不過,我們無需對CT檢查談之色變。CT檢查風險本質上是“劑量-效應”關系,我們關注其潛在的不良影響應建立在合理的頻次與輻射劑量基礎之上。不同類型CT檢查,其有效劑量存在差異,流行病學研究證據表明,當累積有效劑量≥100mSv時,個體終生癌癥風險才會顯著增加[5]。
表1 常規CT檢查的有效劑量
因此,在臨床實踐中,我們建議:
1、嚴格把握適應證:合理選擇CT檢查,避免不必要的輻射暴露;
2、優化檢查策略:在滿足診療需求的前提下,優先考慮無輻射的替代檢查手段,如超聲和MRI;
3、實施精準掃描:對于兒童患者,需根據患者的年齡或體型調整個性化掃描參數,避免給兒童帶來不必要的高輻射負擔;
4、完善醫患溝通:患者應當主動告知近期接受的放射學檢查情況,醫師需對檢查的必要性進行評估,共同確保CT檢查的合理應用。
參考文獻:
[1]Smith-Bindman R, Chu PW, Azman Firdaus H, et al. Projected Lifetime Cancer Risks From Current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ing. JAMA Intern Med. Published online April 14, 2025.
[2]Vassileva J, Rehani MM, Al-Dhuhli H, et al. IAEA survey of pediatric CT practice in 40 countries in Asia, Europe, Latin America, and Africa: Part 1, frequency and appropriateness. AJR Am J Roentgenol. 2012;198(5):1021-1031.
[3]Xu H, Sun QF, Yue BR, Cheng JS, Niu YT. Results and analysis of examination doses for paediatric CT procedures based on a nationwide survey in China. Eur Radiol. 2024;34(3):1659-1666.
[4]Hauptmann M, Byrnes G, Cardis E, et al. Brain cancer after radiation exposure from CT examinations of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results from the EPI-CT cohort study. Lancet Oncol. 2023;24(1):45-53.
[5]Ozasa K, Grant EJ, Kodama K. Japanese Legacy Cohorts: The Life Span Study Atomic Bomb Survivor Cohort and Survivors' Offspring. J Epidemiol. 2018;28(4):162-169.
醫學界腫瘤領域交流群正式開放!
加入我們吧!
本文來源:醫學界腫瘤前沿
責任編輯:Sheep
*醫學界力求其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