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言西
2025年,全球科技巨頭打響“AI眼鏡爭奪戰”——Meta發布第三代AI眼鏡,小米、華為緊隨其后,蘋果計劃2026年入局。
在這場決定未來人機交互方式的產業革命中,歌爾股份(002241.SZ)憑借光學技術的突破,悄然成為Meta、小米等巨頭的核心供應商。
從聲學傳感器起家,到全球XR代工龍頭,再到AI眼鏡光學模組的領軍者,這家中國企業如何穿越“砍單危機”,在智能硬件的賽道上實現華麗轉身?
從“聲學霸主”到“AI眼鏡核心玩家”。
歌爾股份的崛起始于聲學領域。2018年,其麥克風與揚聲器市占率超越瑞聲科技,登頂全球第一。子公司歌爾微的聲學傳感器市場份額達29%,廣泛應用于AirPods等產品。
2022年的“境外大客戶砍單事件”暴露出過度依賴單一客戶的風險。2022年計提資產減值17.83億元,凈利潤暴跌59%。2020-2024年,智能聲學業務營收占比從40%降至26%,智能硬件業務占比從31%飆升至57%。
光學技術成破局關鍵。
AI眼鏡的核心在于光學模組(占成本30%),歌爾通過三大技術突破卡位產業鏈。
SIP集成技術將100多個零部件壓縮至指甲蓋大小,使AR眼鏡重量降至58g(行業平均80g+)。光柵波導片疊合解決AR成像模糊問題,2024年發布全球最輕AR全彩光波導模組。自由曲面加工精度達納米級,適配Meta、小米等多款AI眼鏡。
2020-2024年研發費用從34億增至48.8億,重點投向AI光學模組,2025年6月為歌爾光學增資2.77億元強化布局。
訂單驅動盈利改善,業績V型反轉。
驅動因素:合同負債激增反映Meta、小米等AI眼鏡訂單放量。高毛利光學模組替代低毛利聲學部件,毛利率提升3.2pct。
前五大客戶占比88.6%(2024年),但第一大客戶依賴度降至32%。2024年計提存貨減值4億元,需警惕需求波動風險。
歌爾的機遇與挑戰,市場爆發式增長。
歌爾卡位,第三代AI眼鏡核心代工商,供應光學模組+整機。2025年新品量產,歌爾提供SIP集成解決方案。光波導良率85%(行業平均60%),成本優勢顯著。
競爭格局。臺積電(CoWoS封裝)、舜宇光學(鏡片)。立訊精密(整機組裝)、水晶光電(微顯示)。唯一覆蓋“光學+聲學+整機”的全產業鏈供應商。
從代工到技術定義者。歌爾光學研發衍射光波導,突破日本HOYA專利封鎖。與奇瑞合作開發車載AR-HUD,拓展汽車電子市場。第二增長曲線,激光雷達光學部件已導入蔚來供應鏈,單車價值500元。為Pico、索尼供應VR頭顯,全球市占率80%。
歌爾的“三重戰役”。
1. 蘋果Vision Pro若采用Micro OLED,可能顛覆現有光波導技術路徑。
2. 需降低對Meta的依賴,加速拓展華為、三星。
3. AI眼鏡代工毛利率僅15%(聲學業務25%),需靠規模效應提升。
管理層信心:董事長姜濱在2024年報中表示:“AI眼鏡是歌爾未來十年的核心戰場,我們將以光學技術為支點,撬動千億級智能硬件生態?!?/strong>
中國智造的“光學躍遷”。
從AirPods的聲學部件,到Meta AI眼鏡的光學引擎,歌爾股份的轉型印證了中國制造升級的典型路徑。從低附加值代工,到高技術壁壘的核心部件供應商。盡管聲學業務式微,但AI眼鏡的爆發為其打開了更廣闊的天地。
真正的考驗在于,當蘋果、三星全面入場,當光學技術路線更迭,歌爾能否從“Meta的供應商”蛻變為“行業標準的制定者”?
答案或許藏在姜濱的一句話中:“沒有永遠的巨頭,只有持續的技術進化?!?/strong>
這家企業的未來,不僅關乎自身存亡,更將檢驗中國消費電子產業能否在AI時代延續輝煌。
注:(聲明:文章內容和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End -
希望和你一起共鳴!
zbyzby_233 (請說明身份來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