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社團在近代中國的誕生,是科學救國思潮的必然結果。從科技社團發展到黨領導下的科技群團,革命文化激勵科技工作者形成求實奉獻、服務人民的精神,紅色基因在科技事業得以培育及壯大。黨領導的科技群團事業不斷發展,革命時期所具有的鮮明紅色基因,在建設、改革時期以及新時代也始終得以持續傳承。
01
革命時期領導科技工作者創建科技群團
自誕生伊始,深受新文化、“五四運動”影響并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就深刻認識到科技對國家發展的關鍵作用。黨的創建者們積極倡導“賽先生”,呼吁“科學家幫助無產者開發實業、振興學術”。
抗戰時期,延安吸引了包括高士其、陳康白、屈伯等杰出科技人才在內的4萬余名知識分子。為團結動員科技力量服務根據地建設,黨中央高瞻遠矚,于1940年2月在延安成立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并設立地礦、機電等十余個專業分會,旨在推動科研與教育、發展生產經濟,使自然科學為抗戰服務。研究會1941年8月召開首屆年會,匯聚了300余位學者專家,確立了“爭取抗戰建國的最后勝利”和“完成中華民族的自由解放”為總的奮斗目標。
延安中國農學會技術人員向邊區人民介紹農業生產知識。圖源:《延安革命史畫卷》
革命時期,黨領導的科技群團緊密圍繞抗戰建國大局,發揮了重要作用,其影響力輻射海內外,有力傳播了黨的主張;成功團結大批科技人才,催生了專業社團。科普活動革新邊區思想,破除迷信,倡導科學;科技實踐則為根據地軍事、經濟與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這些探索為新中國科技事業的規劃管理積累了寶貴經驗,奠定了重要基石。
02
建設時期動員科技工作者向科學進軍
1949年,為團結科技工作者共商國是、建設新中國,中國共產黨推動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等團體共同籌備“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科代會)。1950年8月,科代會在京召開,決議成立兩大組織:“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全國科聯)負責統籌管理全國學會及學術活動;“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全國科普)則專注科學普及。這標志著黨領導下全國性科技群團體系的誕生。
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開幕時簽名旗。圖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此后,全國科聯與全國科普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成效卓著:全國科聯整合學會資源,動員科技界投身建設、保衛和平并促進學術交流。全國科普響應《共同綱領》“普及科學知識”的號召,成為科普主力軍,深入工農推廣科技,加速成果轉化。兩組織在國家重大事務中積極作為,如:1950年聯合抗議美方無理扣押錢學森等科學家,展現了科技界維護國家利益的堅定立場;抗美援朝期間組織七千余名醫務工作者赴前線支援,用專業知識踐行保家衛國的誓言。
1958年,為適應發展需求,全國科聯與全國科普提議合并。黨中央批準后,正式成立中國科協。明確其性質與方向,推動科協工作進入新發展階段。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全國知識分子問題會議,黨中央向全國人民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圖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中國科協成立后,立足全局,貫徹“雙百”方針,充分調動科技界服務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取得了顯著成效。中國科協通過出國訪問、參加國際會議、在華舉辦研討會以及加入國際組織等方式,加強與國際科技界的聯系,展示新中國形象,以科技為橋梁打破西方外交封鎖,服務黨和國家外交工作大局。1964年8月,中國科協在京成功舉辦首次大型國際學術盛會——“北京科學討論會”,吸引亞非拉及大洋洲44國367位科學家參會,極大提升了中國科技界的國際影響力與話語權。
03
改革時期發動科技工作者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的召開,標志著“科學的春天”的到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和國家將工作重心轉向經濟建設,改革開放全面展開,科技群團組織在黨的領導下迅速恢復工作,引導科技工作者投身經濟主戰場,展現了時代擔當。
在黨中央的關懷下,1980年中國科協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科協是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的群眾團體。在向四個現代化進軍的征途中,科協尤其具有重要的地位。”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歷史決議,明確科協作為群眾組織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此后,中國科協的地位不斷提升:1991年恢復為全國政協組成單位,1995年明確由黨中央書記處領導。自此以后,中央書記處每年都聽取中國科協黨組關于前一年度工作情況的匯報和本年度工作安排的請示,并作出指示,為科協工作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證。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科協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履行橋梁紐帶職責,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服務科技工作者。廣大科技工作者在科協帶領下積極投身經濟建設,助力國家戰略實施,在科技進步、科學普及和科技經濟融合等方面做出重要貢獻,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堅實支撐。
04
新時代引領科技工作者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全局、審時度勢,對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出一系列戰略部署,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掌舵領航。中國科協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團結動員廣大科技工作者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斗,肩負起新時代的使命擔當。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國科協領導的科技群團工作,加強了對中國科協的領導,對新發展階段中國科協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
2016年5月和2021年5月兩次召開的“科技三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都對中國科協寄予厚望,并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工作要求。2021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中國科協要肩負起黨和政府聯系科技工作者橋梁和紐帶的職責,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更廣泛地把廣大科技工作者團結在黨的周圍,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優良學風。要堅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增進對國際科技界的開放、信任、合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這一重要論述為新時代科協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中國科協聚焦政治引領主責,扎實推動科技界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保科技事業發展的正確政治方向。壯大科普、學術、智庫主業,拓展“四服務”工作空間,提升服務能力與水平。持續深化改革,增強科協組織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接長手臂、扎根基層,暢通聯系渠道,組織引領力持續加強,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匯聚強大科技力量。
05
結語:向陽而生,逐光而行
縱觀百年黨史和科技史,科技群團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支持下成立,并始終在黨的指引下勇毅前行,事業不斷發展壯大。從革命時期的艱難起步,到建設時期的探索發展,再到改革時期的開拓創新,直至新時代的使命擔當,科技群團始終與黨和國家的發展同頻共振。
面向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征程,科技群團將傳承紅色基因,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聽黨話、跟黨走,凝聚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磅礴力量,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貢獻科技智慧與力量。
作者:呂科偉 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