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東西文明互鑒之門”主題展覽及圖書展通過時間長卷、3D打印文物、圖文展板、重點書籍推介等多種形式,呈現中華文明與古希臘文明在歷史進程中的深層互動與價值共鳴,彰顯出“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的時代意義。
中外嘉賓觀看展覽。
圖片文物展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以時間軸為經,勾勒出中華文明與古希臘文明各自的發展脈絡。展覽從距今五千余年的中華文明起源講起,延展至公元9世紀的大唐盛世,并與古希臘自基克拉澤斯文化至拜占庭時期的歷史進程并置呈現,構成一幅東西文明并行而共鳴的歷史圖景。在圖文與展板交織中,觀者得以沉浸式體悟“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的深刻意涵。
第二部分則將目光聚焦于殷墟婦好墓,展出10件青銅器與16件玉器的3D打印復制品,并輔以翔實的圖像與考古解讀。這座與邁錫尼文明時代相當的墓葬,被視為中希文明考古對話的典型案例,其精致器物所折射出的精神世界與社會結構,在古老文明的對比中映射出鮮明而互通的文化線索。
第三部分展示的是三星堆遺址的最新考古成果。作為中央商王朝影響下的區域文明代表,三星堆以其非凡的創造力與地域特色,展現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并蓄的特征。展區配有8件3D打印文物及圖文展板,青銅神面、立人像等標志性器物靜靜佇立,在無聲中訴說著早期文明的光輝與奧秘,也為思考東西方文化可能的交匯路徑提供了新的實證與靈感。
中外嘉賓觀看展覽。
與會來賓參觀“開啟東西文明互鑒之門”主題展覽。
中外嘉賓觀看展覽。
專題圖書展部分,展出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至第四卷,中國社會科學院編著的《(新編)中國通史綱要》英文版、《中華文明史簡明讀本》英文版,以及中國古典學典籍、中外文古典學研究成果、歷史理論等相關圖書200余冊,為觀眾提供更深入的閱讀材料與思考路徑。
本報駐雅典特派記者 楊雪/文
本版圖片由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提供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楊霽霄對本版亦有貢獻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隋萌萌
新媒體編輯:常暢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