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候和朋友一起吃飯,他直言現在的錢是真的不經花,他本人比較喜歡吃蘋果,以前都2~3塊錢一斤,但是現在基本沒有低于4塊錢的蘋果了,還有各種食物,也是價格飛漲,就連今年大家說的榴蓮大豐收,但是一看價格,還得接近30塊錢一斤。
當我們還在期盼,因為大環境不好,東西會出現降價,但現實和想象卻完全不一樣,很多東西反而迎來了漲價。7月1日清晨,特斯拉中國突然宣布Model 3長續航版漲價1萬元,打破了半年來的降價潮。同一天,國家發改委通知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上調235元和225元——這已是年內第六次漲價。
而在浙江長興,電動自行車蓄電池廠商集體發出通知:7月起每只電池漲價5元。這些看似孤立的信號,正拼湊出一幅生活成本全面攀升的現實圖景。
上海社科院最新調研顯示:63%的消費者發現基礎生活品支出較年初增長超10%,卻說不清具體哪些商品在漲。這種“模糊的痛感”,恰恰是本輪漲價最致命的特征——它不聲張,卻持續侵蝕家庭預算。
7月“漲價潮”來了!這4樣東西正在悄悄變貴,你還以為沒事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到底是哪些東西在漲價?
第一樣:汽油天然氣
“加滿一箱油多花12元”,7月1日加油站排隊的張先生苦笑著算賬。此次調價后,92號汽油正式邁入“8元時代”。
天然氣同步跟漲,普通家庭每月燃氣支出增加15%-20%。當“電費+燃氣”套餐突破500元時,連開空調都成了精打細算的選擇題。
第二樣:面粉大米
極端氣候正在改寫全球糧價地圖。北美干旱與東南亞洪災導致小麥、大豆減產,進口糧價飆升直接傳導至國內市場。超市里5L裝食用油上漲5-8元;面粉每袋提價3元;國產大米跟漲2.5元/公斤。
而且這些漲價,一時間可能難以回調,因為加工企業的成本傳導已成定局。很難再做出改變。
第三樣:日用品
日化巨頭們正上演“縮量不漲價”的戲法:洗衣液瓶身變窄,抽紙張數減少,牙膏管體更軟。某品牌衛生紙的克重從130g降至110g,單價卻保持不變。
更深層漲價來自化工原料關稅傳導。美國進口聚乙烯因125%關稅暴漲,塑料制品成本激增10%以上。從保鮮膜到玩具,所有帶“塑”字的商品都在醞釀提價。
第四樣:電池
鉛酸蓄電池打響7月漲價第一槍,48V20Ah型號單組漲幅達20元。更令人措手不及的是潤滑油市場——殼牌、美孚4月發布調價函,高端全合成機油漲幅達8%。
特斯拉逆勢漲價1萬元的信號表明:當車企無法再壓縮利潤時,消費者終將為電動化轉型買單。
為啥這些東西會出現漲價的一個情況?除了大家經常提到的關稅之外,還有氣候的一個異常,以及能源波動帶來的連鎖反應等,這些都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
在未來的日子當中,我們或許要更加的精打細算,這么才能抵御這波漲價潮,另外,大家還要記住,當物價的潮水無可避免地上漲,真正的生存智慧不是隨波逐流,而是在生活的細節處筑起堤壩,比如更加理性的消費,同時懂得開源節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