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記者走進東明縣劉樓鎮小路店村一座尋常的農家小院,高高的木架上掛滿輕盈搖曳的藍印花布。藍白相映間,宛如無數身著素雅裙裳的少女在風中起舞。在這片寧靜的“藍白世界”里,51歲的東明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第六代傳承人陳旭升,正忙著調漿、漂白布、上漿、染色、去漿、晾曬……多年來,他用堅定的信念默默地守護著這項擁有200多年歷史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陳旭升與藍印花布的結緣源于1996年的一次偶然。當一塊古樸的藍印花布包袱展現在眼前,上面獨特的紋樣瞬間俘獲了陳旭升的心。一份執念促使他四處尋覓,最終拜師于鄰村一位老藝人門下。“當時要學這個,老師傅很驚訝。”陳旭升回憶道,老藝人被其真誠打動,傾囊相授畢生所學。
然而,技藝傳承之路遠非坦途。僅是調制最關鍵的一道工序——防染漿,就將陳旭升困在漫長試煉中。“十盆漿,八盆廢!”豆面與石灰比例的毫厘之差,稠稀之間的微妙平衡,曾讓他屢試屢敗。正是這份對傳統技藝近乎頑固的堅守,支撐他反復錘煉,終將防染漿的奧秘掌握在手中。
東明藍印花布的魅力,深藏于十余道繁復工序的匠心之中。從選布、浸染、刮漿到最終晾曬定型,每一步都需精心把握溫度與時機。陳旭升向記者展示染鍋時強調:“時機、溫度變化,會賦予每塊布獨一無二的紋樣肌理。”藍底之上綻放的白色花影,在他眼中“勝似萬紫千紅”,承載著穿越歲月的素雅之美。
但陳旭升的使命不止于守成。他將化工染料革新為純植物提取,大膽融合棉、麻、絲乃至羊絨混紡面料,賦予藍印花布更舒適的手感。產品種類亦從昔日的衣衫、包袱、床單等寥寥數種,拓展至30余類:民國風韻的向陽花立領衫、憨態可掬的藍染布老虎玩具、寓意吉祥的富貴鳥飾品……一件件凝結巧思的作品,將年銷售額從最初幾萬元提升至如今的幾十萬元。
非遺之脈,貴在延續。為了讓藍白藝術走進年輕心靈,陳旭升的身影活躍于小學課堂之上。他手把手教孩子們在白布上拓印花紋,觸摸歷史溫度,其中一位遠赴意大利深造的徒弟范晨晨,其畢業作品驚艷異國,讓藍印花布之美跨越山海。
如今,依托東明藍印花布傳承基地,陳旭升正致力將菏澤牡丹文化與藍白技藝相融,培育新一代傳承者。從一人癡迷,到帶動鄉鄰共贏,昔日村民手中樸素的藍印花布,已在傳承與創新的雙軌上展開產業新圖卷。
菏澤日報記者 李保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