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輕 編輯:努爾哈哈赤
近年來,IP聯名以摧枯拉朽之勢席卷消費市場,從玩具公仔到美妝護膚,從家居百貨到餐飲服務,幾乎每個角落都能看到跨界聯姻的身影。尤其在新茶飲賽道,聯名早已超越簡單的營銷手段,演變為品牌爭奪流量的核心戰場。
然而,看似熱鬧的狂歡背后,暗藏著重重隱憂:營銷支出攀升、產品創新不足、平臺的資源分配,正在讓大部分聯名淪為“賠本賺吆喝”的數字游戲。
盡管如此,品牌方仍前赴后繼投身其中——2025年上半年,僅新茶飲行業就發生了72起聯名事件,其中既有《長安的荔枝》等劇集IP的強勢出圈,也有《以閃亮之名》等游戲IP的精準收割。在這場混戰中,有人靠聯名撬動千萬銷量,也有人因文化誤讀慘遭翻車。與此同時,頭部品牌也在悄然分化:瑞幸將“聯名+推新”玩成流量營銷常態,喜茶上半年卻以“0聯名”策略轉向高端場景,行業分化趨勢愈發明顯。
本文將從IP聯名的底層邏輯切入,拆解上半年新茶飲聯名的核心看點,并結合企業們的差異化策略,探討行業如何在流量焦慮中尋找破局之道。
單一授權or平臺分發?《長安的荔枝》撤檔又代表什么?
通過對相關品牌官微的搜索及參考網友整理的資料,雷報共統計了15個主流新茶飲品牌的72起IP聯名事件(人工統計存在誤差),具體情況如下:
從IP維度上看,動漫/游戲/形象IP持續領跑,成為流量入口的核心引擎。14個動漫IP(如《哪吒2》《魔道祖師》)、9個卡通形象IP(如“線條小狗”“黃油小熊”)、5個游戲IP(如《以閃亮之名》),總計占比近40%。
這類聯名的高熱度,源于強圈層穿透力與用戶情感黏性。以《哪吒2》為例,該IP創下票房紀錄后,迅速被霸王茶姬、庫迪咖啡等多個品牌爭奪聯名權,但同質化問題隨之凸顯——多數聯名僅復用角色形象,缺乏場景化創新,消費者對“哪吒奶茶”的審美疲勞顯現,同時霸王茶姬還曾因周邊質量問題被網友聲討,#霸王茶姬哪吒聯名茶杯掉色印刷重影#,#霸王茶姬回應哪吒聯名茶杯掉色#等話題在微博一度引發熱議。
明星IP的商業邏輯迭代,標志著粉絲經濟的深度滲透。5起明星聯名案例中,王俊凱、黃子弘、曾舜晞等聯名活動推出限量小卡等明星周邊,迎合明星周邊收藏市場趨勢,將傳統的貼圖式代言,升級為“情感資產運營”。(可參考:《100億明星收藏卡市場,騰訊阿里芒果都在布局,“明星小卡”到底有什么魔力? | 雷報》)
以幸運咖×王俊凱聯名為例,項目最被網友熱議的亮點便是聯名套餐附贈的小卡盲袋,盡管活動已過去三個多月,該聯名小卡目前在二手市場上仍處于流通狀態。這種模式背后是明星IP價值的重構,品牌不再單純購買肖像使用權,而是通過互動消費場景(如盲盒抽獎、限量購買等)激活粉絲經濟。
劇集/文創IP的平臺化分發,則伴隨著隱憂。9個影視劇集IP(如《長安的荔枝》《永夜星河》)和9個文創IP(如西安博物院、大瑤山盤王界等)中,有不少都是通過美團、騰訊視頻等平臺分發。
以《長安的荔枝》為例,該電視劇作為騰訊視頻2025年暑假檔的重點項目,開播前就被很多資本寄予厚望,在上線首日就官宣了超過30家合作品牌。需要注意的是,類似的劇集IP聯名并非源于品牌方的“臨時起意”,而是憑借其與平臺的合作框架,消耗協定的合作次數以調用平臺IP資源。
這樣的操作模式已經十分成熟,騰訊等視頻平臺通常會在劇集開播前半年至一年啟動IP商業化合作,通過框架協議鎖定頭部品牌資源,《永夜星河》等熱播劇均采用此模式,提前釋放IP價值。平臺方可以借此構建護城河,例如美團通過“文旅+餐飲”資源包鎖定博物館和景區IP,騰訊視頻則將熱播劇IP按需分配給合作品牌。
平臺分包的局限性也在品牌分化中出現,盡管可以通過優愛騰芒等平臺整合IP資源、降低談判成本,但品牌需被動接受IP檔期分配,為了迎合平臺不確定性的項目排期,許多品牌只能選擇在劇集定檔到開播的短短幾周內調動營銷資源;同時,還要面臨“一IP多品牌”的稀釋效應,而IP本身在合作過程中的輿情,也會讓品牌承受風險。
例如《長安的荔枝》爆火后,演員那爾那茜被通報涉嫌高考報名材料造假,導致原定6月24日上線該劇的江蘇衛視緊急撤檔,央視八套播出的《長安的荔枝》演員表里也刪除了那爾那茜的名字。瑞幸咖啡原本憑《長安的荔枝》“聯名文案”火出圈,新品上線首周狂銷850萬杯,但該消息一出,《長安的荔枝》就變成了“燙手的荔枝”,對瑞幸的品牌心智也造成了一定沖擊。
上億成本擋不住品牌指數驟降40%,聯名是不是“賠錢賺吆喝”?
聯名投入的激增正加劇品牌間分化,支付能力正成為核心變量。
在聯名合作中,新茶飲品牌的支出本質屬于品牌整合營銷費用,包含IP授權、流量扶持、周邊開發等綜合成本,最終計入營銷推廣預算,而非單一的IP版權費用支出。
近年來,新茶飲品牌在“銷售及分銷開支”方面的成本水漲船高,例如2024年,古茗一年營銷支出增長42%至4.8億元、茶百道則增長85.4%至近4億、蜜雪冰城增長21.3%至近16億元;瑞幸咖啡最多,高達19.2億元,同比增長49.3%。瑞幸咖啡和霸王茶姬最新的2025年Q1財務數據顯示,前者三個月的營銷開支增長22.4%至近5億元,后者Q1營銷成本則高達近3億元,同比增長79.6%。
這其中,部分品牌具備特殊性,正在逐步探索IP聯名的長期玩法。例如上半年聯名次數最多(11次)的玩家瑞幸,一方面,其將聯名節奏與產品研發上新頻率配合,比如近期應季推出的“荔枝”聯名系列;另一方面,瑞幸將商業表現優異的IP與聯名產品深度綁定,并通過定期限時回歸的方式吸引消費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自2023年至2025年已聯名4次的“線條小狗”以及在2025年實現第二次合作的“黃油小熊”。
基于新品銷量的底氣,瑞幸可以與合作方一定程度上達成產能置換,即利用承諾的IP聯名產品銷量、IP曝光量等指標,抵消一部分版權費或營銷開支。盡管如此,瑞幸的營銷費用支出依然在同行里“一騎絕塵”。
那么,這些動輒幾億、幾十億的投入,反映到品牌指數上如何呢?
從抖音巨量算數的品牌指數來看,新茶飲品牌呈現“短期脈沖式增長,長期邊際效應遞減”的矛盾特征。
具體來看,在新茶飲大量投身聯名玩法的過去一年,流量紅利集中釋放。古茗、滬上阿姨、霸王茶姬等品牌都有2位數以上的增長,其中霸王茶姬的增幅超過140%。然而,隨著時間來到2025年上半年,霸王茶姬近半年的搜索量環比減少了41%,茶百道減少了25%,瑞幸咖啡則環比減少32%,意味著聯名密度激增,消費者卻已經出現“審美麻木”。
這折射出行業的普遍困境,對大部分腰部品牌而言,IP聯名活動只是被迫跟進頭部品牌的“軍備競賽”,但有限的資源和聲量,導致其未必有頭部品牌那樣直觀的銷售額回報。
聯名投入成本激增,本質上也是“以營銷費用替代產品創新成本”的權宜之計,短期可以轉移消費者對飲品口味、原材料升級等層面的關注,長此以往,難免陷入“流量狂歡掩蓋產品硬傷”的惡性循環。新茶飲聯名逐漸淡出社交平臺的熱搜詞,“難喝”詞條頻出,折射出市場對同質化聯名的厭倦情緒。
認識到這一點,也有某些品牌由于營銷戰略調整,減少或暫停了IP聯名。
例如曾經的“聯名狂魔”喜茶,曾在2024年以37起聯名的數量在新茶飲品牌中登頂,2025年上半年卻沒有推出聯名產品,甚至在2月份發布了暫停加盟的聲明。與此同時,其品牌視覺體系同步完成迭代升級,從早期的先鋒美學標簽,轉向更具東方禪意表達。這一轉變始于2024年下半年,彼時喜茶已顯露出對聯名營銷的審慎態度,轉而選擇與能夠深化品牌文化內核的長期合作伙伴攜手,例如與英國皇家歌劇院、草間彌生等,借由藝術審美強化品牌的價值觀。
這種戰略取舍在新消費語境下頗具爭議。支持者認為,喜茶通過“去聯名化”強化了品牌獨特性,在新茶飲“內卷”中建立起差異化護城河;質疑者則指出,這與現制茶飲“高消費頻率、低客單價”的特質相矛盾,在消費降級趨勢下,盲目追求高端則難以實現消費人群匹配。
另外,過度依賴“禪意”文化符號的抽象表達,也可能削弱年輕群體的情感共鳴——畢竟,在“人均聯名愛好者”的茶飲市場,缺席流量狂歡,意味著放棄即時聲量轉化的機會窗口。至少從近半年的品牌指數來看,喜茶的高端打法還沒有顯著成效,甚至連偶發的飆升點和波峰點都不如人意。但無論如何,喜茶的路徑選擇,也的確為行業提供了一個值得長期觀察的樣本。
結語:
需要承認的是,當消費市場增長放緩、同質化競爭白熱化,IP聯名依然是品牌突破增長瓶頸的“雙刃劍”,它既能以“情緒價值”撕開流量缺口,也可能因過度透支淪為“流量陷阱”。
聯名的本質是“用IP勢能撬動消費決策”,其成功不在于IP本身的熱度,而在于能否將短期流量轉化為銷量、轉化為品牌資產。因此,對品牌而言,盲目迷信聯名如同飲鴆止渴,將營銷預算變為“為IP打工”的消耗戰;而全盤否定聯名則無異于因噎廢食,錯失與年輕消費者對話的窗口期。
未來的聯名博弈,或許需要品牌建立三大核心能力:其一是精準篩選,拒絕“為聯名而聯名”,選擇與品牌調性、用戶畫像深度契合的IP;其二是價值共創,超越“流量收割”思維,將聯名轉化為產品創新契機,最終實現產品破圈;其三是長效運營,構建IP生態而非單次交易,讓IP價值隨用戶陪伴持續增值。
當聯名成為標配,如何在短期增長與長期價值之間尋求平衡,始終是品牌方和IP方的長久課題。答案還需要從業者共同書寫,雷報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