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回擁有之前的心態
心中空無一物,生活自然能回歸簡單。
宋代詞人辛棄疾曾言:“物無美惡,過則為災。”此言意為,事物本身并無絕對的好壞之分,但若人占有過多,利欲之心便會滋生,使人難以割舍。生活亦然,有時人們感到痛苦煩惱,并非因所得太少,而是因擁有太多。擁有過多,往往使人感到沉重、擁擠、膨脹,進而心生煩惱,懼怕失去。
擁有原本是一種簡單而純粹的快樂,然而,當擁有過多時,最初的喜悅便會逐漸消逝,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多的不如意。唯有學會舍棄,才能從“占有過多”和“求而不得”的痛苦中解脫出來。換一種角度審視自己的擁有,才能回歸到擁有之前的心態,重新在擁有中找到滿足感。
有一位貧困的人向禪師哭訴:“禪師,我的生活實在不如意,房子狹小、孩子眾多、太太性格暴躁。您說我該怎么辦?”
禪師沉思片刻,問道:“你們家有牛嗎?”
“有。”窮人點了點頭。
“那你就把牛趕進屋子里飼養吧。”
一個星期后,窮人再次來找禪師,訴說自己的不幸。
禪師又問:“你們家有羊嗎?”
窮人說:“有。”
“那你就把它也放到屋子里飼養吧。”
過了幾天,窮人再次來訴苦。禪師問他:“你們家有雞嗎?”
“有啊,并且有很多只呢。”窮人驕傲地說。
“那你就把它們全都帶進屋子吧。”
自此,窮人的屋子里充斥著孩子們的哭聲、太太的呵斥聲,外加一頭牛、兩只羊、十多只雞。三天后,窮人實在忍受不了了!他再度找到禪師,請求幫助。
“把牛、羊、雞全都趕到外面去吧!”禪師說。
第二天,窮人興高采烈地來見禪師,興奮地說:“太好了,我家變得又寬敞又安靜呢!”
窮人的煩惱,并非源于居所的狹小,亦非子女眾多,更非妻子性情暴躁,而是源于對現狀的不滿足。
若能以寧靜之心生活,便有余力欣賞世界的美好,體悟人間的溫情與善良,從而真正享受屬于自己的生活。
人生的真諦,簡而言之,便是得失之道。任何事物皆有其得失,得即是失,失亦是得,而最高境界則是無得無失。然而,人們常陷于未得時患得、既得時患失的境地。明智之舉并非執著于抓取,而是學會適時放手。
許多東西即便擁有,也未必真正屬于我們,甚至可能因占有而失去更多。很多時候,我們難以割舍那些無益卻棄之可惜的工作,難以釋懷已逝的往事,難以放下對權力與金錢的追逐,于是只能以生命為代價,透支健康與青春。
然而,誰能計算出,在獲取自認為珍貴之物時,有多少與生命息息相關的美好如沙粒般悄然從指間滑落?每個人手中的沙粒數量有限,一旦失去,便再難尋回。
人生不可能盡得其所,故應學會不占有、常放手。唯有內心清空欲望,心無掛礙,生活方能回歸簡單。無所執,便無所失。不執著于占有,方能于無負擔中盡享生活的美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