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觀點會和很多朋友的不太一樣,我認為馬斯克的經濟方案,會讓美國真正破產,大家有沒有體會過下崗失業,靠低保償還銀行貸款的味道,美國如果使用節流救國方案,就是這個結果!唯一好處是金融資本的短期風險降低了,但未來呢?
我一直認為美國要再次偉大,通常來說就需要一筆比過去更大的資本性投資或者補貼才有可能此基出新的支柱產業!大家都知道我們過去的“經濟三駕馬車”,即:投資、消費、出口經濟!對標的分別是房地產、平臺經濟、外貿制造,而這一切的由來實際上就是我們在加入WTO前,獲得了大量的外資基礎投資,又在WTO后獲得了海量的商品出口和代加工市場!這樣有錢+有市場,才能實現開源性增長
實際上,就如農業國要發達要轉為工業國一樣,任何一個國家要崛起和中興,其依靠的也依然是這三駕馬車,只不過馬車的構成要素不同而已,美國當下也是一樣的問題,美國的三駕馬車里:投資主要是全球第一的證券市場、消費是全球第一的內需市場,而出口,實際上美國出口的是美元!
正因為這種模式,導致美國的三駕馬車,除了證券能持續虹吸全球流動性外,消費主要是進口(美元流動性的基礎保障,所以美元弱,弱的是消費力下降),而美元出口,雖然有鑄幣稅和掌控全球經濟節奏的好處,但也帶來了“特里芬困境”!
因此,很多人說美債是美國人太貪婪了,綁架全球,吃喝全球!但很少有人意識到,他確實需要為全球買單從而維持美元的凈出口,而隨著全球通脹水平的持續上漲、新興經濟體的不斷長大,一來一去的剪刀差和消費差(新興經濟體低工資、低價格、低福利、貨幣匯差形成了出口凈收益),就導致了美國的美債持續超發,當然,不可否認,其中也有一定程度的美式財政紀律問題!
所以。美國的根本性問題,是制度性和模式性問題,是不可能依靠精簡開支去真正解決這樣的問題,也不可能靠精簡開支達到財政收支平衡,真的省2萬億下來,美國就停滯了!這個感覺,就好像失業了后,靠著低保去還銀行貸款一樣,會帶來整個社會的“大緊縮”,直接抑制“有效需求”基礎上的美國經濟!
大而美法案還有點飽受詬病,但我依然覺得有一定道理,在經濟逆周期時,如果富有人群不去投資,那么誰來投資?消費者的未來預期已經被抑制,靠消費促進生產擴張之路在美國現階段太慢,代價也太大。那么如何才能讓有錢人愿意大規模進入生產制造端呢?
答案就是:減稅、補貼、制造出K型增長路徑,不僅將底層保障挪到富人保障,從而吸引精英人群進入美國,還通過減稅讓他們獲得充分的投資收益預期!
所以,別看今天特朗普和馬斯克因為補貼問題吵架,未來特朗普一定會對生產制造行業進行大規模補貼,只有補貼才能刺激生產快速規?;?,我們的新能源、半導體行業已經充分驗證了這個邏輯!
如果不這么做,特朗普要解決債務問題,資本主義歷史上只有兩種成功模式:一種是小胡子的沙赫特經濟學,貨幣貶值再加福梅券,然后再貨幣穩定,這條路屬于“要大炮不要黃油”,本質上有點“龐氏騙局”;還有條路就是阿根廷米萊的“奧地利經濟學派”方案,賣國企、減政府、削通脹,但這條路如果美國去做,那世界金融市場怎么樣,完全不可預計了!
當然,大而美法案也有一定的問題,其名義上包含削減開支條款,但實際是以削減社會福利為代價的減稅與擴軍組合拳。法案計劃未來十年減稅 4 萬億美元,同時增加國防、邊境安全等支出,僅醫療補助和食品援助項目就削減近萬億美元。這種 “劫貧濟富” 的設計導致美國的赤字螺旋加劇,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測算,法案將使未來十年赤字增加 2.8-3.3 萬億美元,聯邦債務突破 40 萬億美元,利息支出占財政預算比例將超過 20%。
而且,美國的經濟面臨的是結構性失衡固化(如果我們經濟結構逆周期,美國一定也逆):大而美法案取消了拜登時期的綠色能源補貼,卻保留對傳統能源行業的稅收優惠,這與馬斯克推動的新能源轉型戰略直接沖突,更關鍵的是,法案將稅收減免集中于高收入群體(最富 1% 家庭年收入增加 1.2 萬美元,而最低收入家庭減少 1600 美元),進一步擴大貧富差距,削弱消費對經濟的支撐力。
簡單而言就是:
(1)會對美國社會產生需求抑制( 520 萬人失去醫保、1100 萬人退出食品援助計劃,這部分群體邊際消費傾向高達 0.9,其支出收縮將拖累 GDP 增速 0.5-0.8 個百分點)!
(2)會產生未來供給沖擊:法案對教育、科研等人力資本投入的削減,將削弱長期生產率增長潛力。歷史數據顯示,美國每 1 美元教育投入可帶來 3-5 美元的長期經濟回報,而法案的相關削減預計使未來十年潛在 GDP 損失 1.2 萬億美元。
(3)削減了持續性稅基:2024 年美國國債利息支出達 1.1 萬億美元,超過國防預算,占聯邦稅收的 19%。法案實施后,利息支出將年均增加 550 億美元,到 2034 年累計增加 5500 億美元。這意味著每增加 1 美元稅收,就有 25 美分用于支付舊債利息,財政政策的騰挪空間被嚴重壓縮。
(4)影響美國金融評級:30 年期美債收益率突破 5%,反映出投資者對美國財政可持續性的擔憂。若法案通過,標普等評級機構可能下調美國主權信用評級,進一步推高融資成本。歷史經驗表明,主權評級下調 1 級將導致國債收益率上升 50-80 個基點,每年增加利息支出約 2000 億美元。
但馬斯克這樣說就對了么?也許從下往上看是對的,但從上往下看是錯的!
馬斯克的 “政府效率部” 雖推動裁員和流程優化,但這些節流措施的規模(預計每年節省約 200 億美元)與法案新增赤字相比杯水車薪,國家不是企業,不可能靠純粹的節流獲得經濟內生動力,若現在全面收縮,反而會像沒油的飛機,直接下墜。
所以,馬斯克的節流方案本質是將復雜的經濟問題簡化為 “政府瘦身”,卻忽視了美國經濟的深層病灶:債務驅動型增長模式的不可持續、產業空心化與貧富分化的交織、全球化紅利消退后的戰略迷失。要真正實現 “美國優先”,需超越意識形態對立,在財政紀律與增長動能之間找到動態平衡!
同時,如果此次大規模發債,能夠運用到投資和生產領域,則美國還有一定的中興希望,如果又用于傳統的旋轉門消耗,則美債危機會在特朗普任期結束后真正爆發!畢竟經濟要增長,沒錢是不行的!錢從哪里來,都是錢,今天的關鍵是花了要賺錢,而不是用于不賺錢的地方,這點全球都開始了務實主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