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首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馬鑾灣腫瘤內科學學術大會暨復旦腫瘤廈門醫院開科一周年學術報告會順利召開。本次會議匯聚國內腫瘤領域頂尖力量,圍繞腫瘤診療前沿與學科發展展開深入交流,為推動腫瘤內科學術進步與臨床實踐創新搭建了高水平平臺。
開幕式上,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廈門醫院張成鋼常務副院長,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內科主任王紅霞教授,上海市抗癌協會倪明秘書長分別致辭。他們均表示,此次會議既是對復旦腫瘤廈門醫院開科一周年成果的總結,更是促進腫瘤內科領域學術交流、助力學科發展的重要契機,希望通過多學科碰撞與經驗分享,為提升腫瘤診療水平貢獻力量。開幕式由復旦腫瘤廈門醫院院長助理、腫瘤內科執行主任秦文星教授主持。
會上,十余位國內知名腫瘤專家登臺授課,聚焦乳腺癌、肺癌、原發不明腫瘤、胃癌、結直腸癌等常見及疑難腫瘤疾病,分享了最新的臨床研究成果與診療進展。同時,專家們還圍繞新藥研發、臨床基礎研究等前沿方向展開深入探討,并就腫瘤診治的藝術、青年醫生成長路徑、醫藥產業創新及技術成果轉化等議題進行跨學科交流,為參會者帶來了一場涵蓋基礎研究、臨床實踐與產業轉化的學術盛宴。
聚焦精準診療,探索腫瘤診斷與乳腺癌治療新路徑
第一場學術報告由福建省腫瘤醫院乳腺腫瘤內科主任劉健教授主持。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內科首席專家胡夕春教授作題為《腫瘤診斷的藝術》的主題報告,希望腫瘤青年醫師不能忘了基本功,收治病人要進行詳盡的病史采集、體格檢查,要學會閱讀影像、解讀病理報告,形成自己的臨床診療思維,要學會帶著問題向上級請教。胡教授講了90基因在臨床實踐中的應用,尤其是對于原發不明惡性腫瘤的診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對于那些找不到原發灶的患者,90基因檢測能為我們的診治起到一個指導的作用。
第二場學術報告由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內科副主任陳健華教授主持。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楊朝勇教授就《時空分辨多組學測序解析腫瘤微環境》為題作報告,講解了單細胞時空組學測序,傳統的轉錄組分析多基于“平均化”處理,忽略了空間位置和單細胞差異。單細胞時空組學測序技術推動生命科學從“二維分子”研究邁向“時空分辨”新階段。時空分辨多組學測序解析腫瘤微環境,通過“時間+空間+分子”三維聯動,拓寬了我們對細胞異質性、免疫應答機制和藥物作用靶點的理解,希望能夠解決抗腫瘤治療過程中遇到的腫瘤異質性和耐藥性。
第三場學術報告由福建省腫瘤醫院乳腺腫瘤中心執行主任宋傳貴教授主持。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腫瘤學科主任,I期臨床試驗病房主任李曼教授分享了《HR+乳腺癌內分泌治療進展》的內容詳細講解了HR+乳腺癌內分泌治療進展,早期乳腺癌治療人群的選擇優化,患者新輔助化療后臨床緩解是否推薦CDK4/6i及不同年齡的絕經前患者輔助內分泌治療方案選擇。晚期一線內分泌耐藥人群治療及二線精選靶點的選擇。
第四場學術報告由廈門弘愛醫院邱均教授主持。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乳腺甲狀腺外科王敏教授分享了《早期三陰性乳腺癌新輔助-輔助治療療程管理》,講述了早期三陰性乳腺癌新輔助/輔助治療療程管理,基于KEYNOTE-522研究,化療聯合免疫治療對于PDL1陽性人群帶來pCR率的提升。新輔助治療期間,評估方法,評估時機基于評估結果。輔助治療藥物選擇和療程優化。
隨后進入第一輪交流研討環節,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孟艷春教授的主持下,福建省腫瘤醫院李娜妮教授、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賈踐博教授、復旦腫瘤廈門醫院劉濤教授、復旦腫瘤廈門醫院涂劍楠教授作為討論嘉賓參與討論,就上述四位專家講授的專題內容提出自己的見解,現場互動熱烈。
關注癌痛與胸部腫瘤,提升患者生存質量與治療效果
會議第二環節聚焦癌痛及胸部腫瘤的前沿進展。
第二環節的第一個學術報告由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孟艷春教授主持。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麻醉科科主任張軍教授講解了《癌痛患者的全程管理新進展》,我國癌痛發生率高,近80%未有效控制,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全程管理需貫穿癌癥始終,涵蓋篩查評估、合理控痛等,遵循5A原則。治療策略上,WHO三階梯原則有發展,四階梯引入微創介入;2025年NCCN指南有更新,阿片類藥物是基石,其中氫嗎啡酮緩釋片新入醫保,契合管理目標,為癌痛治療提供新選擇。
第二環節的第二個學術報告由復旦腫瘤廈門醫院副院長馮水土教授主持。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首義院區腫瘤科主任章必成教授分享的《抗腫瘤治療的免疫相關不良事件(irAEs)熱點問題解析》內容,深入探討了irAEs的判定、特征、發生機制、管理策略及特殊人群的安全性等關鍵問題。irAEs作為免疫治療的“雙刃劍”,既是療效的潛在標志,也帶來管理挑戰。章教授的分享結合NMPA指導原則和最新研究,結合臨床實踐,強調了規范化診斷、個體化管理的重要性。未來,通過生物標志物研究、多學科協作及治療策略優化,irAEs的管理將進一步提升,為患者帶來更安全、有效的免疫治療體驗。
第二環節的第三個學術報告由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福州市第一醫院黃小兵教授主持。
福建省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房文錚教授分享《ASCO肺癌免疫治療進展》,為臨床實踐注入了新的活力。CheckMate 816研究鞏固了新輔助免疫治療在早期NSCLC中的地位,而IT-ADV/IL-12聯合阿替利珠單抗則為晚期、免疫耐藥患者提供了新希望。這表明免疫治療在NSCLC不同階段均有廣泛應用前景。盡管免疫治療取得了顯著進展,耐藥性、毒性管理和患者選擇仍是關鍵挑戰。生物標志物的進一步研究(如PD-L1、ctDNA)以及新型聯合療法的優化將推動NSCLC治療的個性化與精準化。
第二環節的第四個學術報告由福建醫科大學附屬龍巖市第一醫院詹穎教授主持。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于慧教授分享《肺癌ASCO靶向治療新進展》。NeoADAURA研究和HER3-DXd的相關數據均表明,靶向治療聯合其他療法(如化療或ADC)能夠顯著提升療效。這種多靶點、多模態的治療策略可能是未來肺癌治療的主流方向。隨著分子分型技術的進步,EGFR突變、共突變等亞型患者的治療方案越來越個性化。ctDNA變化與臨床結局的相關性分析也為動態監測和治療調整提供了依據。盡管靶向治療取得了顯著進展,但毒性管理、患者選擇標準以及長期生存獲益仍需進一步研究。正如于慧教授所言,“驚艷不多,期待不少”,未來需要在療效、耐受性和可及性之間找到平衡。
隨后進入第二環節的交流研討,在西安市第三醫院腫瘤科主任王童非教授的主持下,廈門市海滄醫院高應勤教授、寧德市醫院黃傳錢教授、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吳曉婷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章瑤教授作為討論嘉賓參與討論,就上述四位專家講授的專題內容提出自己的見解,現場互動熱烈。
上午的會議圓滿結束。
攻堅消化道與軟組織肉瘤,推動診療技術革新與突破
下午由復旦腫瘤廈門醫院馮水土副院長為會議作開場致詞。
會議進入第三環節,主要聚焦胃癌,結直腸癌,肝癌等消化道腫瘤以及軟組織肉瘤。
第三環節的第一個學術報告由福建省腫瘤醫院首席專家,二級主任醫師黃誠教授主持。
福建醫科大學孟超肝膽醫院黨委書記劉小龍教授分享《肝癌腫瘤新抗原免疫治療進展及挑戰》,介紹了新生抗原為腫瘤特異性抗原,具特定特征,其常見治療有TILs療法、肽疫苗等的最新進展,對其團隊在肝癌腫瘤新抗原預測軟件開發,篩查技術體系建立,研發多種疫苗及遞送系統,開展臨床研究以及證實疫苗能激活T細胞,延長患者無復發生存期的開創性工作做了詳細的介紹,探討了肝癌腫瘤新抗原治療的相關政策與未來方向,擴展了大家的視野。
第三環節的第二個學術報告由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腫瘤內科主任林小燕教授主持。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內科副主任羅志國教授分享《軟組織肉瘤免疫治療》的最新進展,圍繞軟組織肉瘤免疫治療展開。該瘤種異質性高、晚期難治療,單免治療受限。研究顯示,免疫聯合治療可突破“冷腫瘤”壁壘,多種“免疫+”方案初顯療效,為患者帶來獲益。免疫聯合化療、靶向等方案展現治療前景,如信迪利單抗聯合多柔比星及異環磷酰胺,ORR達68.3%,且安全性較好,為晚期患者開辟新路徑。
第三環節的第三個學術報告由聯勤保障部隊九OO醫院腫瘤科主任陳曦教授主持。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消化腫瘤專科主任郭偉劍教授分享《晚期胃癌一線治療方案的演變與新策略》,系統闡述了晚期胃癌一線治療方案演變。中國胃癌疾病負擔重且多為晚期。一線化療從傳統方案發展到兩藥、三藥聯合,兩藥為主流,研究提示高危患者或受益于三藥。免疫治療中,PD-1抗體聯合化療效果顯著,雙免疫等方案也有探索。分子靶向藥物方面,HER2陽性患者用曲妥珠單抗聯合化療等方案獲益,Claudin18.2抗體聯合治療也顯效。轉化治療對局部晚期或寡轉移患者可能有益。為晚期胃癌新策略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第三環節的第四個學術報告由福建省腫瘤醫院胃腸腫瘤內科科主任陳奕貴教授主持。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施烯教授帶來《結直腸癌ASCO新進展》的報告,介紹了結直腸癌2025年ASCO新進展。圍術期研究中,ATOMIC研究顯示阿替利珠單抗聯合mFOLFOX6可改善III期dMMR結腸癌DFS;SPRING-01研究中,短程放療聯合信迪利單抗及CAPOX能提高局部晚期直腸癌pCR率。晚期一線研究中,BREAKWATER研究證實康奈非尼+西妥昔單抗+化療療效佳;ANCHOR研究顯示安羅替尼聯合方案與貝伐珠單抗方案療效相當。晚期后線研究中,JMT101聯合方案和IBI363相關方案均有一定效果。為結直腸癌的臨床實踐提供了新的方案。
隨后進入第三環節的交流研討,在泉州市第一醫院腫瘤科主任李曉峰教授的主持下,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醫院申鋒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郭艷靚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張潔筠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鄒建玲教授作為討論嘉賓參與討論,就上述四位專家講授的專題內容提出自己的見解,現場互動熱烈。
助力青年成長與成果轉化,構建醫學創新生態
第四環節的第一個學術報告由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科副主任吳敬勛教授主持。
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劉劍楠教授作《淺談青年醫生的成長之路》的專題報告,給我們展開了一位“醫學臨床醫師-科技創新六邊形戰士”的成長之路。聚焦時代難題,以頜面部腫瘤研究出發為重點,從建立多維度顱頜面特征庫的遠程腫瘤篩查系統,多模態智能診斷系統和規劃系統,基于感知切割的頜骨重建手術機器人系統和遠程功能化康復新系統四個層面講述了其在解決口腔頜面部腫瘤發現難,診斷難,手術難和康復難的問題。
第四環節的第二個學術報告由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內科胡志皇教授主持。
艾爾溫生命科技(上海)創始人兼董事長韓雨卿女士分享《生命科學領域科研儀器設備的跨學科交叉與科技成果轉化》以創業者角度出發,緊跟時代潮流發展,將AI驅動自動化,數據智能分析最新技術進展結合到生命科學領域的,從技術創新,研發生產和到產品應用給我們講解了如何把握市場與技術交織的辯證平衡。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創新技術的驅動下生產出更先進高效的產品,實現從創新研發到市場轉換的跨越。
第四環節的第三個學術報告由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腫瘤內科副主任王鵬教授主持。
宇耀生物(上海)創始人和CEO周文波博士介紹了《YY301(用于RAS突變腫瘤)的研發歷程》,從基礎研究到新藥研制出發介紹了RAS突變由于其蛋白結構的特殊性,長期以來被視為“不可成藥”靶點,經過長期的探索,單靶點到泛靶點的新藥研發歷程可謂一波三折,從最初的靶點篩選、化合物優化,到臨床前實驗和臨床試驗,每一步都充滿挑戰。臨床轉化過程中體現了基礎研究與臨床醫學的緊密結合。
隨后進入第四環節的交流研討,在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腫瘤內科主任、學科帶頭人葉峰教授的主持下,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劉一臻教授、腫瘤生物基因資深從業者沈慶春教授、復旦腫瘤廈門醫院林藝紅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陳陽教授作為討論嘉賓參與討論,就上述四位專家講授的專題內容提出自己的見解,現場互動熱烈。
結語
此次會議的成功舉辦,不僅加強了國內腫瘤領域專家的合作與交流,也為復旦腫瘤廈門醫院未來的學科建設與發展注入了新動力。作為開科一周年的重要學術活動,會議充分展現了醫院在腫瘤診療領域的專業實力與發展潛力,為推動區域乃至全國腫瘤防治事業的進步起到了積極作用。
審校:Faline
排版:Sophia
執行:Babel
本平臺旨在為醫療衛生專業人士傳遞更多醫學信息。本平臺發布的內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專業的醫療指導,也不應被視為診療建議。如該等信息被用于了解醫學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臺不承擔相關責任。本平臺對發布的內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觀點。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權利人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