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臨沂文旅局怕是要笑醒——被一個14歲柬埔寨公主帶火了!先是在央視唱《沂蒙山小調》讓山東民歌沖上熱搜,轉頭又跑到王羲之故居學毛筆字,一襲淡紫色泰式長裙配公主編發,提筆寫“沂”字時那股認真勁兒,直接讓網友集體破防:“這姑娘怕不是中國傳統文化派去的‘野生代言人’?”
從“東南亞最美公主”到“中國通”,這姑娘的履歷開掛了
先說這位諾羅敦·珍娜公主的“戰績”。14歲,普通孩子還在背九九乘法表,她已經干了三件大事:
第一,中文溜到能上央視。去年她穿著漢服唱《沂蒙山小調》,咬字比某些流量明星還標準,視頻在B站播放量破千萬,山東網友集體刷屏:“這姑娘比我們本地人還會唱!”
第二,把臨沂唱成頂流。她唱的那版《沂蒙山小調》被臨沂文旅局當宣傳片用,連當地賣煎餅的大媽都學會了:“小公主都唱我們這兒的歌,煎餅必須得火啊!”
第三,最近又跑去王羲之故居學書法。視頻里她穿著淡紫色泰式落肩裹裙,頭發編成公主辮,握著毛筆的手卻穩得像老書法家。書法家龍巖老師現場教學,她一筆一劃寫“沂”字,最后一筆的捺畫得又長又飄逸,連落款都自己寫——網友放大看細節:“這‘珍娜’倆字,比某些明星的簽名還工整!”
公主的“文化輸出”,打了多少“鍵盤俠”的臉?
這事最戳人的點在哪?不是公主長得美,是她用行動打了三波人的臉。
第一波,是那些說“文化輸出靠流量明星”的人。內娛天天吹“頂流文化輸出”,結果呢?某男團在海外演唱會唱中文歌,臺下觀眾全在喊“退票”;某女團跳中國舞,被網友吐槽“像廣播體操”。再看珍娜公主,沒團隊包裝,沒熱搜炒作,就靠一首民歌、一支毛筆,讓中國傳統文化在東南亞圈粉無數。網友辣評:“內娛學學人家!文化輸出不是靠露腰扭胯,是靠真心喜歡啊!”
第二波,是那些質疑“星二代靠父母”的人。珍娜是柬埔寨前國王西哈努克的曾孫女,按理說該在王室當“金絲雀”,可她偏不。6歲學中文,8歲登央視,14歲已經能用四種語言交流。柬埔寨網友爆料:“她私下超拼,練中文時把《新華字典》翻爛了三本,寫毛筆字手都磨出繭子了。”這哪是靠父母?分明是靠自己把“公主”活成了“文化橋梁”。
第三波,是那些唱衰“傳統文化沒人愛”的人。現在年輕人追韓流、愛日漫,有人擔心“老祖宗的東西要失傳”。可珍娜公主用行動證明:傳統文化從不過時,缺的是“會講故事的人”。她唱《沂蒙山小調》時,會跟觀眾講“這首歌是革命老區的人民寫的,他們用歌聲傳遞希望”;她寫毛筆字時,會問老師:“王羲之的《蘭亭序》為什么能流傳千年?”這種“打破次元壁”的交流,比任何說教都管用。
文化沒有國界,真心最能打動人
珍娜公主的爆火,暴露了一個真相:文化輸出從來不是“我有什么給你看”,而是“你喜歡什么,我陪你一起玩”。她唱中國歌、寫中國字,不是為了完成任務,是真心覺得“這些東西太酷了”。就像她接受采訪時說的:“我想把中國的美好,講給柬埔寨的朋友聽。”
想起費孝通先生那句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珍娜公主用14歲的肩膀,扛起了這份“美美與共”的擔當。內娛的明星們,與其花錢買熱搜,不如學學人家——蹲下來,好好聽聽年輕人的聲音,把傳統文化玩出新花樣。
互動話題:你覺得文化輸出該靠“流量”還是靠“真心”?如果是你,會怎么向外國朋友介紹中國文化?評論區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