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屠呦呦受邀發表演講,可由于話筒線不夠長,只能彎著腰講話,這時,瑞典醫學家安德森快步跑上去,單膝跪地,為她舉了整整30分鐘的話筒,期間,安德森一動未動。因為他知道,青蒿素的發現,對全人類意味著什么……
2015年12月,屠呦呦在卡羅琳醫學院出席為她舉辦的諾貝爾主題演講,由于身體不好,屠呦呦選擇坐在演講臺后演講。
可是由于演講臺太高,坐下后屠呦呦只能用手拿著演講稿,而話筒三腳架離得又太遠,屠呦呦無法通過話筒講話。
主持人揚·安德松見狀,趕忙走到屠呦呦身邊,為她舉起話筒,身高1米9的安德松半跪在屠呦呦身邊,在30分鐘的演講中一直專注的看著屠呦呦。
揚·安德松是卡羅琳醫學院的教授,他對屠呦呦本人和研究成果都非常尊敬,同為科學家,安德松深知青蒿素對醫學乃至全人類的重要意義。
“屠呦呦的發現為全世界其他科學家打開了繼續鉆研的大門,人們能夠利用青蒿素做到更多了不起的事情。”
提起屠呦呦和青蒿素,安德松忍不住滔滔不絕,為屠呦呦舉起話筒,對于安德松來說是一件高興的事情,他能近距離感受到這位中國科學家的專注和熱情,屠呦呦也讓他大受震動。
安德松渴望了解無與倫比的青蒿素,也渴望了解屠呦呦這位為醫學發展貢獻良多的科學家。
屠呦呦的名字來自于詩經中“呦呦鹿鳴”,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志趣,一直根植在屠呦呦的成長經歷中。
考進北京大學醫學院后,屠呦呦選擇生藥學作為自己的專業,希望能將現代醫藥學和中醫藥結合起來。
在大學期間,屠呦呦在植物化學、本草學、植物分類學上展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她將興趣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學習期間的努力,在工作后得到了應用,1969年,屠呦呦接到了一個名為中草藥抗瘧的研發任務。
瘧疾是困擾人類許久的一種流行疾病,感染源分布廣泛,發作后輕則貧血,重則喪命,研制出有效的抗瘧疾藥物,是全世界都在研究的難題。
中國深受瘧疾這種傳染疾病的危害,曾經有數十萬人因為瘧疾死亡。在60年代到70年代,中國曾出現兩次大范圍的瘧疾爆發,屠呦呦臨危受命,為了解決瘧疾爆發刻苦攻堅。
當時中國科研設備并不完善,中醫藥的科研水平有限,很多人不看好能從中藥中找到解決方法。
屠呦呦沒有理會流言蜚語,在她看來,沒有完不成的任務,只有肯不肯去做。屠呦呦在中醫藥典籍中去蕪存菁,走訪老中醫,總結了640多種治療瘧疾的中藥秘方。
這些秘方有沒有效果,能不能推廣,都要經過一一試驗,屠呦呦帶領著團隊埋頭苦干,在典籍和中藥中摸索著治療瘧疾的道路。
通往成功的路充滿了反復嘗試和幾百次的失敗,屠呦呦踏過前路上的荊棘,撥開眼前的迷霧,終于發現了神奇的青蒿素。
青蒿素能夠消滅體內瘧疾原蟲,治療惡性瘧疾,在醫治瘧疾上有奇效。然而擺在屠呦呦面前的還有一道難關,那就是如何將青蒿素從草本植物中提取出來。
傳統的方法大大降低了青蒿素的藥性,減弱了治療瘧疾的效果,屠呦呦和團隊嘗試了很多種方法,但是都會破壞青蒿素的結構,造成藥效不穩定。
是古代典籍給了屠呦呦靈感,當她在一本東晉的藥方中看到記載榨取青蒿汁液的方式,她突然想到,可以采取低沸點的提取提取方法,最大程度有效保留青蒿的抗瘧成分。
屠呦呦提出的方式轉變了青蒿素提取的方式,將對青蒿素的研究推動了一大步。1972年,青蒿素制成的抗瘧疾藥成功,屠呦呦主動申請以身試藥,推進青蒿素盡快進入臨床。
屠呦呦付出了艱辛,冒著風險,為人們研制出了治療瘧疾的“救命藥”。40年代,中國每年上報3000萬瘧疾病例,而在許多科學家的努力下,中國已經完全消除了瘧疾。
全世界都因為屠呦呦及其團隊的研究成果受益無窮,2015年,由于屠呦呦開創性的成就,她獲得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
在主題演講上,屠呦呦動情地說,青蒿素是傳統中醫送給世界的禮物。
參考資料:瑞典教授為屠呦呦跪地舉話筒:我甚感榮幸.央視新聞收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