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的西柏坡,毛澤東辦公室那盞徹夜不熄的油燈,成為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的生動寫照。據西柏坡紀念館檔案記載,這盞油燈每月僅配給兩斤煤油,毛澤東卻在此完成了《將革命進行到底》等20多篇重要文獻,燈光常常亮至凌晨。這盞油燈不僅照亮了那個特殊年代的夜晚,更以其蘊含的"量入為出、精打細算"的作風精神,為今天的干部作風建設提供了歷久彌新的啟示。
西柏坡珍藏的這盞油燈,其燈芯被特意捻得很細,既保證基本照明,又最大限度節省燃料。這種"細燈芯"哲學恰是當前作風建設的精髓所在——不是簡單地減少開支、壓縮成本,而是培養一種將有限資源發揮最大效能的智慧。在干部培訓中,我們常發現一些單位將作風建設簡單理解為"減少接待標準""壓縮差旅費用",卻忽視了深層次的工作方法革新。西柏坡時期,中央機關用電報代替信使、用簡會替代長會,這種"制度性節儉"比單純壓縮開支更具可持續性。當代作風建設同樣需要建立科學的決策機制、高效的執行流程,讓節約意識內化為工作習慣。
西柏坡時期形成的"六條規定"中,"不做壽""不送禮"等條款直指作風建設的要害。歷史檔案顯示,1949年3月黨中央遷離西柏坡時,所有辦公用品悉數登記造冊,連一個墨盒都不曾丟失。這種"物盡其用、人盡其責"的作風,在今天的干部培訓中更顯珍貴。
西柏坡的油燈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這種將傳統智慧與現代治理相結合的做法證明,西柏坡精神不是博物館里的陳列品,而是可以融入現代管理肌理的活性基因。
作風建設如燈,既要保持光明不滅,又需根據時代需要調節亮度。西柏坡紅色教育基地展示的那盞油燈告訴我們:真正的節約不在于燈芯的粗細,而在于光明的質量;真正的作風轉變不體現在表面文章,而見于制度創新的深度。當各級干部在西柏坡干部培訓中重讀"兩個務必",更應思考如何將歷史智慧轉化為破解當下治理難題的鑰匙,讓那盞穿越時空的油燈,繼續照亮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新征程。
更多西柏坡紅色培訓信息:http://www.chuxinpeixun.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