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人生 有酒有故事
請您關注酩閱
度數可調整,風味不能丟;包裝可更新,靈魂不能淡。真正的創新不是跟風,而是讓傳統煥發新活力。
文:源坤鑒酒 | 整理:酩閱團隊
酩閱整理文章,轉載請聯系客服:xi910209
酩閱ID:mingyue-cn
近來,一股“低度化”浪潮正席卷白酒行業。五糧液計劃推出29%vol五糧液新品,契合年輕人口味與審美;瀘州老窖38%vol國窖1573占產品線半壁江山,28%vol國窖1573已經研發完成,將適時投放市場,同時16%vol、6%vol國窖1573正在測試中;洋河將在8、9月份集中上市果酒、露酒和低度潮飲;水井坊將聚焦38%vol以下產品開發。
在行業內卷、消費轉型的當下,“低度”似乎成了白酒通向年輕群體與國際市場的“萬能鑰匙”。但我們必須警惕,一味追求低度化,可能正讓白酒偏離其價值核心。白酒的未來,絕不能僅由“度數”定義,低度化有其必要,但不應走向極端,更無法替代產品與文化的真正革新。
白酒的低度化浪潮
事實上,低度白酒并沒有絕對的定義。依照國家標準,不同的香型有不同的要求,比如濃香型白酒國家標準GB 10781.1-2021《白酒質量要求 第1部分:濃香型白酒》中規定25%vol~40%vol是低度酒,而不少新發布的國家標準(比如特香型白酒、米香型白酒)沒有進行高度酒和低度酒分類,而是分別在25%vol~68%vol和20%vol~68%vol按照度數的不同執行相應的感官要求。
不過在消費者的認知中,相對于50%vol以上的高度白酒,45%vol甚至40%vol以下的可以算做低度酒。
低度酒并非這幾年的概念,上世紀70年代中期國家從節約糧食等因素的角度出發,提出發展低度酒的號召。比如張弓酒廠在1974年首創38%vol低度白酒;與此同時,五糧液在華羅庚教授“統籌法”和“優選法”的指導下,在1978年成功開發出39度產品。
進一步,在市場和消費的驅動下,形成了當前以38%vol、39%vol、42%vol等較為主流的低度白酒產品的度數。
如今,消費者飲酒偏好發生明顯轉變。尤其是年輕一代,越來越關注飲酒體驗與舒適感,追求“微醺”“不上頭”,而非“拼酒量”的刺激;健康理念的普及也使“少喝、喝好”成為消費共識,輕飲型產品應運而生。
此外,在白酒“出海”過程中,國際消費者普遍反映其“太烈”“入口難”,也倒逼企業推出更柔和、更易接受的低度產品作為突破口。
數據顯示,目前40%vol以下白酒約占總量36%,40%vol~50%vol占50%,而50%vol以上的高度白酒約占14%。這一趨勢的出現有其合理性,但如果連十幾度、二十幾度的“白酒”也開始大量出現,那我們就必須反思:低度化是否是解決問題的“萬能藥”?低度化又應低到什么程度才適可而止?
過于低度化可能存在的隱患
許多人將白酒的市場壓力歸因于度數過高,雖不無道理,卻并非關鍵所在,所以一味低度化并不能解決關鍵問題。白酒真正的問題,在于風味價值難被理解、飲用文化斷層、消費場景缺失、傳播語言脫離現代語境等更深層原因。
白酒香氣復雜、品飲門檻高,令大多數消費者難以入門;飲用場景不足,缺乏生活化引導,讓其在日常消費中顯得格格不入;而傳播語言仍停留在傳統語境中,難以與年輕人產生共鳴。這些才是限制白酒市場拓展的癥結所在。因此,解決之道不是簡單降低度數,而是讓消費者理解白酒的風味之美與文化之意。所以,低度不是良藥,理解才是出路。
過度低度化會失去白酒的本真而非親民。低度白酒要保留復雜香氣與豐滿口感,技術上頗具挑戰。白酒香氣物質多溶于酒精,度數降低,香味保留與釋放能力隨之下降。若低度化把控不當,易出現“水味”“寡淡”“不協調”等品質問題,難以承載白酒應有的豐富層次與飲后愉悅感。部分企業甚至用香精、添加劑彌補風味缺失,導致“風味快餐化”,這與白酒自然釀造、時間沉淀、工藝精湛的本質背道而馳。
迎合市場并非錯,但盲目取悅,追求極限低度,損害的是白酒賴以立足的香氣系統與口感結構,可能換來的是對白酒本源價值的削弱與否定。
過于低度化的更深層危機在于模糊白酒的邊界,白酒不再是白酒。當白酒度數過低,甚至被包裝成“白酒雞尾酒”“低度蒸餾飲品”,這樣稀釋的不是白酒度數,更多會讓白酒的身份被稀釋。這類形態的白酒,在視覺和口感上與配置酒、洋酒預調酒飲等愈發相似,消費者難以分清“這究竟是不是白酒”,白酒品類喪失文化辨識度與特有的風味屬性。
當行業從業者都不再強調“白酒的獨特性”,消費者自然也就不會對其產生敬畏與興趣。白酒一旦失去自身邊界,便容易在酒類市場中“泯然眾酒”。
行業的低度競賽致白酒的“集體失重”。若整個行業陷入“誰更低度”的競賽,不僅企業戰略會嚴重失衡,優質高端白酒的長期價值也將被忽視。為搶占風口,各類“低度新品”層出不窮,原本專注風味優化、工藝提升的路徑被擱置;消費者長期接觸的都是“形似而非”的產品,品類認知愈發混亂。這種“集體低度焦慮”,看似熱鬧繁榮,實則可能正在動搖行業的根基與消費者的信任。這種看似“熱鬧”的低度繁榮,實則是一種危險的集體浮躁。
有限低度化并講好白酒故事
從品質角度,全球消費者對好酒的共識是:“風味濃郁,層次豐富,飲后愉悅”。低度白酒雖在技術上盡力保留風味,但其香味豐富度與持續性,往往不及度數相對高的產品。
白酒的魅力在于對糧食的極致發酵、對自然微生物的精妙調控,以及對時間與空間的耐心沉淀。這些造就了白酒獨一無二的工藝獨特性與香氣復雜性,也賦予了它區別于其他酒類的精神價值。若將“低度”視為救命稻草,最終可能丟棄中國白酒積淀的獨特氣質。因此,我們認為應該是“創新有度,低度有限”,而不是一味追求過于低度化。相應地,我們應該從四個核心問題——風味價值傳遞力不足、飲用文化斷層、消費場景單一、傳播語言落伍——逐條提出的系統性解決措施,講好白酒故事。
白酒風味價值傳遞力不足,根本在于“酒好但難懂”。其香氣體系雖復雜豐富,但缺乏友好的描述語言和傳播方式,使消費者難以形成明確感知與價值認同。要破解這一難題,行業應構建現代化、可感知的風味表達體系,以具象、通俗的語言代替抽象術語,并通過風味雷達圖、小包裝體驗裝、趣味盲品等方式降低認知門檻,讓消費者“喝得好、說得出、記得住”。
飲用文化的斷層,體現在現代生活中缺乏“白酒合適飲用”的場景與引導。白酒長期與應酬、禮儀場合綁定,難以融入日常化、輕量化的生活節奏。破局之道在于重構飲酒禮儀,弱化“干杯文化”,鼓勵“輕敬酒”“自在飲”;并推動白酒與國潮文化、青年生活方式融合,形成當代表達的“飲酒文化共感”,重建白酒在當代語境中的情感連接。
消費場景單一,是白酒無法“常態化”的關鍵障礙。行業應跳出“宴席—節禮”的傳統框架,主動開發多元場景。包括推出便攜小瓶、搭配餐飲的白酒方案、設立城市白酒體驗館等,讓白酒能進入“一個人喝、一桌人喝、戶外也能喝”的多元場合,從而真正嵌入現代人的生活軌跡,實現飲用頻次的提升與消費習慣的重塑。
傳播語言的落伍,使得白酒難以與年輕消費者“說上話”。當前主流的表達語境陳舊、距離感強,需用年輕人聽得懂、愿意分享的語言講述白酒故事。這包括:引入短視頻、IP聯名、播客等新媒介渠道;借助“風味人格化”“標簽化表達”等方式制造傳播記憶點;同時鼓勵用戶參與內容共創,形成以社群為核心的口碑與文化擴散機制,讓白酒成為“值得說、愿意講、能夠分享”的新文化資產。
白酒低度化并非不可為,但不能將其作為唯一方向。在風味表達體系與飲用文化體系尚未完善前,貿然低度化只能治標不治本。我們應直擊問題本質——思考白酒如何融入當代生活,而非自我改變去迎合誤解。度數可調整,風味不能丟;包裝可更新,靈魂不能淡。真正的創新不是跟風,而是讓傳統煥發新活力。真正的白酒,無需成為“不像白酒”的飲料,而是要進入新的時代語境,成為“終被理解”的中國佳釀。
PREVIOUS CHARACTERS
酩人 · 往期人物
微醺人生,有酒有故事
酩閱與志趣者同行,投稿、約稿、交流請聯系:
me@sungoo-sz.com(小酩同學)
部分圖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酩閱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出處
進酩閱酒友交流群加微信:xi91020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