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要張愛玲所說的“出名要趁早”,還是要高適的“大器晚成”?本期視頻,四川師范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副教授黎明從電影《長安三萬里》以及《古代詩歌中的北京》一書出發,聊聊詩人高適。
學者黎明講高適(04:12)
張愛玲有句名言,“出名要趁早”。可是,看了電影《長安三萬里》,讀了《古代詩歌中的北京》一書里高適的邊塞詩,我倒覺得:也許“大器晚成”也是人生價值的另一種實現。
高適出身將門,祖父為唐高宗時期名將,但是到他父輩的時候,家道已經中落,高適自己青年時期更是屢次應試不第。到了天寶八年,他以“有道科”及第,授封丘縣尉,可是這時他已經46歲了。天寶十二年,他年近五十,才投筆從戎,在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府下做了一名掌書記。安史之亂時,年過半百的他,才因撥亂中的卓越表現,歷任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西川節度使等職,終散騎常侍,加銀青光祿大夫,封渤海侯。可以說與“出名要趁早”不同,高適的“大器晚成”,也許更符合我們大多數普通人的人生軌跡和努力方向。
電影《長安三萬里》的一個突破,是從唐代諸多才華橫溢的詩人里,選擇了以高適為敘事的主視角,將高適與李白的人生際遇,進行了對比。當李白高歌“仰天大笑出門去”時,高適卻寫下“寂寞向秋草,悲風千里來”。這種差異,也許不是才情的落差,而是生命節奏的自覺選擇。就像高適在《塞下曲》中描寫的那樣,“萬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風”,看似笨拙的積累終將在某個時刻爆發出驚人的能量。
電影《長安三萬里》中的高適
嚴羽曾在《滄浪詩話》中提出“盛唐氣象”,而“盛唐氣象”不僅存在于長安的巍峨恢弘、物華天寶之中,也存在于大漠窮秋、瀚海孤城的幽燕薊北。“唐代詩歌中,燕薊、幽薊、幽燕、幽州、漁陽等地名,還有薊門、薊丘、幽州臺、軒轅臺等遺跡,作為意象被反復吟詠,尤其代表盛唐氣象的邊塞詩非常豐富,體現了北京闊大昂揚的文化自信。”
與李白“疑是銀河落九天”的飄逸不同,高適的詩歌始終帶著塞外的風沙氣息。正如《古代詩歌中的北京》一書里說的,“燕趙重俠義、感然諾的地域風氣和高適‘喜言王霸大略,務功名,尚節義’的習性深相契合”。“一身既零丁,頭鬢白紛紛”,“古樹滿空塞,黃云愁殺人”,“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年過不惑才嶄露頭角,卻將半生蹉跎化作筆底驚雷,高適在燕趙大地的烽火狼煙中淬煉出了獨特的詩學品格。
高適的人生故事,也像一面鏡子,照見了堅持的意義。這種近乎執拗的堅持,構成了中國古代士人精神中“窮且益堅”的獨特面向。高適把少年時的熱血、中年時的堅忍,和著命運的一波三折,與勇氣夢想的百折不回,釀成了一曲“士不可以不弘毅”的高歌。
早年家道中落,青年屢試不第,中年懷才不遇,到人生那個關鍵的轉折點開始的時候,年近半百的高適,在古人看來,已是暮年。他的運氣,真的不算太好。可是人生總不能時刻被運氣覆蓋,在沒有運氣的時候,努力才顯得更加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