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最近汽車圈哪一出最熱鬧,非小米YU7上市莫屬。
3分鐘大定超20萬輛,1小時大定超28.9萬輛,連小鵬汽車的老板何小鵬也訂了一輛,可以說,流量是拉滿了。
但俗話說得好,人紅是非多,有夸贊就有爭議。最近,知名車評人陳震就和小米汽車杠上了!
咱們先來說說到底是怎么回事。小米YU7上市前,雷軍高調宣傳小米YU7的“24小時耐力挑戰”,直言這項極限測試堪比“勒芒24小時耐力賽”——跟奔馳、保時捷看齊,換人不換車,超高速連續24小時跑到底,聽起來牛氣沖天。
雷軍的措辭一個比一個狠,“夸張的挑戰”“全方位極限測試”“巨大的考驗”,把小米YU7的耐力和性能直接推到了神壇上。
不少吃瓜群眾第一反應就是:哇,小米這車也太能打了吧,國產電動車終于能和世界頂級耐力賽事掰掰手腕了?但很快,陳震站了出來,潑了盆冷水。
作為車評界的老江湖,陳震一連發了幾條微博,直言自己對這項測試的意義和極限性表示懷疑。簡單來說,他的質疑是:“這24小時到底是怎么測的?一直極速嗎?極限體現在哪兒?和真正的勒芒賽比,這也太溫和了吧?”
小米汽車加上大V陳震,這兩個組合放一起立刻點燃了輿論。有人說他“專業”,有人說他“挑事”,甚至有人懷疑他“收了錢”。
而陳震自己則一邊繼續追問測試細節,一邊喊冤:“這個測試中的‘極限’具體是體現在哪?我就是好奇,這有啥問題嗎?”
甚至連#陳震小米#的話題都沖上了熱搜。
其實,陳震的疑問并不無道理。汽車圈的朋友都知道,所謂“24小時耐力挑戰”在技術圈屬于“自嗨測試”——看似很燃,實際上各家車企都能做,只是有的拿出來講,有的默默無聞。
奔馳、保時捷做過,是為了宣傳充電平臺和熱管理系統。小米這次也一樣,主要是想證明自家800V平臺、快充、熱管理和續航能力。但是不是“極限”?和勒芒賽比是不是太夸張?說實話,網友心里多少都有點數。
但因為小米官方的宣傳太過自信,詞匯太猛,難免讓人覺得有點“自我加戲”。這時候陳震跳出來潑點冷水,就顯得格外扎眼。
更何況,陳震本身就是車評圈的“大網紅”,他一句“你受得了嗎”圈粉無數,粉絲多,黑粉也多。于是各種聲音交織在一起,輿論場迅速變成大型辯論會。
不過,有意思的是,另一位知名車評人韓路對這件事的看法截然不同。韓路表示,24小時高強度測試對于電車來說確實不容易,尤其是熱管理、電池安全、充電效率這些環節,對整車團隊的要求很高。
你看,這就是車評圈的常態: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網友們紛紛留言,“一個收錢了,一個沒收錢”。
事實上,陳震和小米的“愛恨情仇”早就有了伏筆。很多人都知道,陳震曾是小米手機的“鐵桿米粉”,各種好評、推薦沒少給過。可自從小米進軍汽車圈,兩邊的關系就變得微妙起來。
2024年小米SU7發布,陳震受邀試駕,卻在評測中把小米和保時捷、奔馳直接對比。原意可能是夸小米,但不少米粉覺得“你拿豪車標準來要求家用車,居心叵測!”
更有人表示,這是因為小米汽車沒給陳震充值。“說白了,就是小米這種自帶流量的公司不會給車評人充值。陳震是玩流量的高手,發布前后搞這一套其實就是變著法的蹭流量而已!”
于是,有些米粉開始在陳震的評論區“攻擊”其本人,陳震一時成了“眾矢之的”。
最后,逼的陳震不得不再次發文,表示“這些人太壞了!瘋狂在斷章取義、歪曲事實,大家不如再看一遍視頻吧,看看我到底是怎么說的~”。
更有意思的是,陳震后來刪掉了和雷軍的合影,網友各種解讀,有人說“因差評鬧翻”,有人說是因為“早于SU7發布”。
最后雙方都出來澄清。陳震表示,刪掉合影“僅僅是因為人家覺得拍的狀態不好而已,出于禮貌刪掉這不是很正常的事嗎?這也能被用來造謠借題發揮…”
小米汽車副總裁李肖爽也站出來發聲力挺陳震,表示關于刪除合影事項,陳震說得沒毛病。
但此時的輿論早已跑偏。之后只要陳震發小米汽車的看法,評論區就會被極端“米粉”攻陷,甚至發展到“刪微博換手機”的地步。
其實,這樣的“互懟”在汽車圈一點都不稀奇。品牌方需要流量和話題,車評人需要獨立觀點和專業權威。可一旦遇到飯圈化的粉絲環境,任何一點分歧都會被放大、情緒化,甚至演變成“粉圈大戰”。誰說了重話,誰就容易被噴。誰只要表達了懷疑,立刻就有人質疑是不是“帶節奏”“收了錢”。
但說到底,陳震的質疑也好,小米的自信也罷,都是行業里正常不過的現象。車企做測試、吹參數、秀肌肉,是天經地義。車評人懷疑、追問、潑冷水,也是職責所在。只是如今社交媒體太容易放大矛盾,把每一次正常的討論都炒成“大戰”,讓原本該是技術交流的東西變成了流量對撞。
我們再說句公道話,小米YU7的24小時耐力測試,技術含量肯定有,尤其是對熱管理、續航、充電、系統穩定性等要求很高,但和勒芒賽那種極限競速還是兩回事。雷軍愛用大詞,這是他一貫的風格,也是小米品牌調性的體現。陳震愛挑刺、敢質疑,是他的專業和底線。兩者碰撞,本該讓大家看到不同的聲音和觀點,結果卻被“飯圈”搞成了“站隊”。
這也恰好反映了當下汽車圈的一個新現象——品牌“飯圈化”越來越嚴重。你說它好,別人覺得你是水軍;你說它不好,又會被扣上“黑子”“收了錢”的帽子。專業討論變成了情緒宣泄,觀點碰撞變成了粉圈戰爭。網友的極端立場和網絡暴力,讓很多真正有價值的討論都被淹沒在口水和情緒里。
也許有一天,等小米汽車的產品力真正站穩腳跟、粉絲心態更成熟了,車評人和品牌方還能坐下來好好聊聊。但在那個“極限測試”背后,其實大家都希望中國汽車能越來越強,產品越來越好。只是表達方式和立場不同罷了。
最后想說,其實粉圈化的輿論環境,對誰都沒好處。品牌需要理性討論,車評人需要空間,消費者更需要真實和透明。希望未來的中國汽車圈,多一點包容和理性,少一點戾氣和“站隊”。畢竟,只有在真誠溝通、互相尊重的氛圍中,技術和行業才能越走越遠。小米也好,陳震也罷,誰都不該被困在流量和情緒的牢籠里。
真正的贏家,是所有認真做產品、認真說真話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