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空間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喚醒“沉睡資源”?向存量要空間、要產出、要效益,已成為城市更新與發展的必答題。昔日閑置的舊廠房變身新興產業的重要載體,低效樓宇復合利用成就集群效應……近年來,壽光市通過政策機制的不斷創新,盤活存量資源、優化空間布局,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產業煥新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激發出城市發展和產業迭代的新動能。
低效地產出“倍增效應”
隨著訂單旺季來臨,在位于孫家集街道的興辰紙箱廠生產車間內,一塊塊紙板在生產線上高速流轉,經裁剪、壓合、印刷等工序,最終蛻變為棱角分明的紙箱。
“我們這個車間是對老舊廠房的改造再利用,不僅大大縮短了項目建設周期,也讓我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得先機。”企業負責人介紹,去年因發展需要,急于尋找合適地塊,在孫家集街道的積極接洽下,確定了馬澤路以北60畝因原項目擱淺的地塊。街道工作人員多次走訪調研,厘清歷史遺留問題,清除施工障礙,既保障了新招引項目及時落地,也妥善解決了用地閑置低效問題。
近年來,隨著產業迭代升級,不少企業脫穎而出,但受制于產能不足、擴張用地受限等問題,影響了長期發展。一邊是沒有科學利用的閑置廠房、工業用地成為“沉睡資產”;一邊是企業急需土地實現擴產增效。為破解這一困境,壽光市通過全面摸底,對企業低效用地、閑置土地的情況逐一梳理并登記造冊,建立動態信息庫,提升現有存量、擴大優質增量,實現了土地供需和項目落地的精準匹配。同時,將“零地增效”作為招商引資的重要突破口,騰出土地引進高新技術企業,不斷向土地存量要發展增量,讓閑置低效用地“活”起來。
一塊地多功能復合利用
隨著我市新舊動能轉換深入推進,新業態、新產業發展迅速,工業用地的需求更加多樣化,在有限空間內如何實現產業升級?作為“騰籠換鳥”成效顯著的省重點項目,壽光高新區科技創新產業園給出了答案:經過二次精準招商,大膽探索二三產混合用地供應模式,鼓勵園區建設多層廠房,吸引了一大批從事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企業前來落地生根,有效拓展了高品質產業空間供給,大幅提高了工業用地畝均效益,使土地再生金。
在壽光,像這樣的產業園還有5個。近年來,壽光市因地制宜、綜合施策,讓一塊地得到多重利用。落戶于雙創中心新經濟賦能產業園內的“雙創云谷”項目,是我市首個采用新型產業用地(M0)供應模式的項目。它融合辦公、設計、研發、生產等新型產業功能,充分滿足了傳統工業向新技術、總部經濟、協同生產空間等新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
聚焦城市產業升級過程中的用地難點,壽光市創新探索開展二三產業綜合開發、復合利用,創新多元化靈活供地模式。對企業來說,產業園可以“拎包入住”,既省去了拿地建設的大筆資金投入,也大大節約了前期的時間成本;對政府來說,一塊地只需建設一套辦公、物流等相關配套設施,更多的土地可以用來建設車間用于生產,最大限度實現了土地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也促進了小企業的集聚和產業鏈的延伸。
機制創新實現資源高效利用
在玉馬遮陽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化多層立體倉庫貨架高24米、長100米,可存儲1000多個品類16萬件貨品,抵5個左右單層倉庫。“項目通過土地立體開發利用,節約土地13公頃,土地空間利用率提升200%。”企業工作人員表示,立體倉庫具有存放立體化、存取自動化、管理智能化等特點,充分發揮了土地產出“倍增效應”。
在挖潛土地“存量空間”過程中,壽光市以市場化手段引導企業主動建設多層廠房,并制定建設獎勵標準,鼓勵企業利用閑置或存量土地建設多層廠房,通過“立體式”廠房生產,將節省的資金投入創新開發,實現節地水平和產出效益“雙提升”。
在精準配置土地資源要素上,壽光有一套獨特的計算方法:后退一步做減法,騰出發展新空間;前進一步做加法,集聚高端新產業。尤其近年來,壽光市堅持“畝產論英雄”,明確工業用地畝均產出準入門檻,強化土地要素的精準配置,對生產規模小、土地利用總體水平不高、市場競爭力低的企業進行整合重組,通過創新建立“優扶劣汰”機制,盤活挖潛存量資源,實現了土地利用最大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