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張玉林
日前,一名27歲女游客在三亞被蛇咬傷后不幸離世的新聞引發廣泛關注。類似的悲劇并非孤例,甚至在很少有蝮蛇活動的河南,今年也發生了蝮蛇咬傷事件。
每年5月至10月,各地蛇類活動頻繁,頻現咬傷事件。令人惋惜的是,許多受害者因缺乏正確的應急處理知識,錯過了黃金救治時間。
這些案例背后,折射出一個更深刻的問題:旅游不僅是詩與遠方,更是一場對健康素養的考驗。當人們熱衷于打卡風景、追求“網紅路線”時,是否忽略了旅行中最基礎的“安全底線”?
圖源公共圖片庫
01
健康素養缺失
旅游安全的“隱性漏洞”
風險認知的空白
輕視自然的代價許多游客對目的地潛在危險(如毒蛇分布、活動規律)一無所知,甚至誤以為“被蛇咬是影視劇里的情節”。事實上,我國南方多地常見銀環蛇、眼鏡蛇等劇毒蛇類,咬傷后若不及時救治,致死率極高。
健康素養的體現成熟的旅行者會提前查詢當地疾控或景區發布的風險提示,了解最近的蛇傷救治醫院(如湛江、三亞等地均有血清儲備醫院),而非依賴“臨時搜索”或僥幸心理。
應急準備的疏忽
悲劇中常見的場景游客穿著拖鞋進入草叢,未攜帶任何急救用品;被咬后盲目奔跑,加速毒素擴散,或錯誤采用“用嘴吸毒”“切開傷口”等土方法。
健康素養的實踐基礎準備如穿長褲、高幫鞋可降低50%以上的咬傷風險;一個含彈性繃帶、消毒紗布的急救包,能為專業救援爭取時間。
現場處置的慌亂
蛇咬傷后需立即執行“CIT原則”(保持冷靜、制動患肢、迅速送醫),但多數人因恐慌而加劇危險。更遺憾的是,部分游客甚至無法記住蛇的特征,導致醫院無法快速匹配血清。
02
健康素養
旅游文明的“底層代碼”
旅游素養常被理解為“文明舉止”或“環保意識”,但其核心應是對生命的敬畏與責任。
對自然謙卑蛇類攻擊多因人類侵入其領地。真正的旅行者懂得“打草驚蛇”“避開高危環境”等基礎防護,而非將野外視為“無害的游樂場”。
對社會負責一次因準備不足導致的救援,消耗的是公共醫療資源。例如,深圳5月短短半月內接報232起蛇類警情,其中多數可通過預防避免。
對自我警醒健康素養不是“怕死”,而是讓旅行從“冒險”變為“可控的探索”。正如一位急救專家所言:“安全回家,才是旅行的終點。”
圖源公共圖片庫
03
行動建議
讓健康素養成為旅行“標配”
行前“三查”
查風險通過官方渠道(如疾控中心、景區公告)了解目的地毒蛇、蚊蟲分布。
查醫院標記備有抗蛇毒血清的醫療機構(國內僅部分醫院常備四種血清)。
查技能學習權威機構推薦的急救方法,如紅十字會“加壓固定法”(非專業者勿盲目操作)。
應急“三備”
備物品急救包+驅蛇粉(硫磺/雄黃)+通訊工具(確保山區信號覆蓋)。
備保險選擇覆蓋緊急轉運的旅游險,明確是否含高風險活動條款。
備信息將急救電話、醫院地址打印攜帶,避免手機無信號時“抓瞎”。
防護“三要”
要穿戴防護在蛇類活躍區域(草叢、樹林)穿長褲、高幫鞋,戴叢林帽,減少皮膚暴露。
要主動驅避涂抹含刺激性氣味的驅蛇劑(如風油精),夜間行走時用手電照明并敲打地面“打草驚蛇”。
要環境避險露營選擇干燥空曠處,遠離水源和雜草叢;避免徒手翻動石塊或朽木。
現場“三忌”
忌慌亂奔跑、哭喊會加速毒素擴散。
忌土法用嘴吸、冰敷、火燒均無科學依據,反致二次傷害。
忌拖延神經毒蛇(如銀環蛇)咬傷后1—2小時即可能致命,送醫必須爭分奪秒。
蛇咬傷悲劇的根源
從來不是蛇的“惡”
而是人對風險的“漠”
在追求旅行深度的今天
健康素養
不應是少數“戶外達人”的技能
而需成為
全民旅游教育的必修課
孝敬父母
訂一份大河健康報
發行熱線
0371-65798768
258元 健康帶回家
各位新老讀者:
因為微信公眾號文章推送規則的改變,導致很多粉絲無法第一時間接收到最新文章。為防丟失,建議您:
1.點開大河健康報(id:dhjkb999),點擊右上方“三個點”(???)
2.點擊“設為星標”
3.出現“黃色星標”后,以后文章都會第一時間發送到您的手機。
關注大河健康報,求醫問藥健康防治全知道。
動動小手,每個人做好自己的健康第一責任人。
溫馨提醒:如您有需要,可進群咨詢獲取醫藥健康知識、健康管理、尋醫問藥等健康服務,掃碼入群,獲取最新信息↓↓
值班丨王麗娜
統籌丨安 偉
編輯丨劉廣輝
版權聲明
本文轉載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