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進擊的理工科
近日江蘇文理科分數線公布,我注意到一些現象,首選物理的分數線明顯低于首選歷史的,相差近20分。而這種文科分數線遠高于理科的現象在其他省份也普遍存在。
尤其是江西,文科本科線高達486分,而理科本科線僅429分,二者相差57分。河南同樣文科比理科高44分,差距著實相當夸張。
上圖:數據來源網絡僅供參考
文科本科分數線高也就算了,但相應的錄取率卻不太理想,以江蘇為例,文科錄取率比理科低十多個百分點。
上圖:數據來源網絡僅供參考
更加要命的是,近些年江蘇各高校的招生計劃中,很多高校的理科占比越來越高,2025年物理類占比已經達到了76%,而2017年那會兒這個數字還只有66%,顯然文科的壓力不小,而這種現象并非個例,全國大體上都是如此。
上圖:數據來源網絡僅供參考
今年3月6日,發改委提出雙一流高校本科擴招2萬,而擴招的這部分很多都是理工類專業。實際上去年初教育部部長就提到:“要優化招生結構,引導高校加大理工科招生比例”,可見國家對于理工科的重視在持續加強。
為什么如此提高對于理工科的支持,這與當下的國家使命有很大關系。在中美技術博弈加劇的背景下,半導體、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核心領域成為競爭焦點。美國通過出口管制(如芯片禁令、EDA軟件斷供等)及技術封鎖對中國施壓,迫使中國掉隊或減緩中國追趕的速度。
因此我們只能加速構建“內循環”驅動的創新鏈,放棄幻想自力更生,憑借自己的力量攻克一個個卡脖子難題。而這條路必須依賴龐大的理工科人才隊伍,他們是技術攻關的核心載體。
另外中國正推動制造業從“代工模式”向“智造體系”的躍遷,集成電路、新能源、生物制造等戰略產業需大量高端工程人才。而這個躍遷的過程,也意味著國內勞動力體系將從“人口紅利”轉向“工程師紅利”,顯然當下國內對理工科的傾斜政策是國家崛起的戰略支點,旨在制造能力與人才規模上形成局部超越甚至全面超越,這顯然是非常實際的做法。
02 南京模式
南京擁有13所"雙一流"高校、43個“雙一流”學科、25家部屬科研院,其編織起的高等教育矩陣在國內位列前三,正是南京最大的優勢所在。
而這個優勢,使得南京在國家發展的戰略進程中,具備成為科技創新策源地、產業升級發動機、人才培養樞紐、區域協同標桿的全面底層支撐能力,并且具體體現在多個方面。
比如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核心承載區,南京以紫金山實驗室為龍頭,構建了覆蓋未來網絡、6G 通信、內生安全等領域的國家級科研矩陣。這種原創性的突破直接服務于國家網絡強國戰略,使南京成為全球通信技術標準制定的重要參與者。
同時,南京依托東南大學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天元實驗室等平臺,在集成電路、光電器件等 “卡脖子” 領域持續突破。這些成果為國家信息安全和產業自主可控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其次是產業升級與新質生產力的培育高地,南京通過產教深度融合,將高校科研優勢轉化為產業競爭力。南京低空經濟產業鏈主要企業近300家,而這些企業很多都是發端于南京本地高校,典型的南航自主研發的“鴻雁”HY30A低空探測無人機。
在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中,南京牽頭的蘇南特鋼材料集群、參與的長三角大飛機集群雙雙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加上軟件和信息服務、新型電力(智能電網)集群,形成 4 個 “國家隊” 產業集群。南京鋼鐵研發的大厚度止裂鋼,打破國外企業技術壁壘,改寫全球造船格局,南京速鋒數控的定位器助力 C919 大飛機組裝,這些成果彰顯了南京工科對于國家重大工程的支撐力。
上圖:來源官網
另外南京高校在校企協同育人方面也走在前列,比如東南大學布局的卓越工程師技術中心、卓越工程師聯合培養基地、江蘇省卓越工程師培養聯合體等,學生在學期間即可參與企業真實項目,使南京工科學生創新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南京的實踐證明,城市發展應該與國家戰略深度綁定,南京的核心經驗在于: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 “硬支撐”,以產教融合機制為 “催化劑”,以區域協同網絡為 “放大器”,以國際合作為 “突破口”。這種模式不僅成為南京的核心競爭力,也為其他高等教育比較發達的城市提供了可復制的“南京模式”,可以遇見的是當下與未來,南京正在成為理工科的樂土。
從這個角度而言,南京未來的人口結構,或更加重人才,尤其是理工科人才的比重,而總人口的增量未必是南京最關心的,可見南京人口的質量以及整體就業門檻也在提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