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條新聞讓不少人震驚:山東一位 685 分 的文科狀元,沒能走進清華北大的校門;河南一位 500 分 的文科生,最終只能去讀大專。這背后,其實是全國文科專業正在經歷的生存危機。
更引人關注的是,近兩年全國高校掀起了史上最大規模的專業調整,不少曾經耳熟能詳的文科專業正在消失 —— 西北大學撤銷了漢語言、金融、財政學等專業;
中科大砍掉了英語、傳播學、考古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更是直接撤掉了整個人文與社會科學學科,四川大學甚至一口氣撤銷31 個專業,一度讓人以為學校要倒閉。
數據顯示,2019 到 2024 年這五年,全國累計撤銷的文科專業接近3000 個。這到底是怎么了?難道文科真的要被時代拋棄了?
國運之戰下的教育轉向:理工科再次成為核心抓手
要理解這場調整,得先看清國家發展的大方向。當下中美博弈正處在關鍵階段,中國要想實現超越,必須跨過工業、經濟、軍事、科技、金融、文化六座大山。
如今工業和經濟兩座大山已基本跨越,接下來最關鍵的就是軍事升級和科技突破—— 這是事關國運的比拼,未來五到十五年,國家發展的重心必然聚焦于此。
為了適應這個新階段,教育和人才培養體系必須升級。2023 年 3 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文件,明確到 2025 年要優化調整全國20% 的專業,淘汰 “無用學科”,新增人工智能、半導體、新能源、碳中和等新技術相關專業。
2024 年 4 月,教育部更是召集 80 多位頂尖專家、十多位院士,制定了著名的“101 計劃”,重點升級計算機、數學、物理學等領域的專業,目標是培養 “真正的可用之才”。
說 “再次”,是因為歷史上有過相似的經歷。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完成工業化、造出核彈,國家對理工科極為推崇。
1964 年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時,全國沸騰 ——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擁有核武器,我們才不用被欺負。1978 年,數學家陳景潤因 “哥德巴赫猜想” 一夜成名,成為全民追捧的 “明星”。正是當年對理工科的重視,才有了兩彈一星和如今的工業化體系。
文科不是無用之學,但需要清理 “病灶”
這絕不意味著文科不重要。魯迅棄醫從文時說,學醫只能救十人百人,寫文章卻能喚醒千萬中國人。在民眾思想未覺醒的年代,文科才是引領歷史走向的關鍵 —— 新中國的崛起,靠文科做思想和管理引導,靠理工科做科學托底,二者缺一不可。
但現在的文科教育出了大問題:大學擴招時,很多學校為拿經費盲目開設文科專業,師資水平參差不齊。更嚴重的是,部分成長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文科教師,受美國文化滲透影響,甚至誤導學生。
從就業看,文科專業的就業簽約率僅 12.4%,遠低于理工科;不少 985 文科碩士月薪僅5500 元。加上AI 對基礎文職的替代率達 40%,沒核心競爭力的文科崗位正被淘汰。這次調整,不是放棄文科,而是清理劣質專業和不合格師資,留下真正有價值的文科教育。
順應時代的必然選擇:文科精專化,理工再出發
教育調整從來跟著國家需求走:00 年代外貿、英語、土木火,因為中國加入 WTO、房地產崛起;10 年代計算機熱,因為互聯網爆發;現在,半導體、人工智能、新能源成為關鍵 —— 這些領域,需要大量理工科人才。
文科不會消失,但會更 “精”:淘汰注水專業,聚焦高質量人才培養;理工科迎來重視,但也要避免盲目擴張。這場調整,是讓教育回歸本質 —— 培養國家需要的 “可用之才”。
看清趨勢,早做準備,才能在時代浪潮中站穩腳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