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楊燕 北京報道
6月30日,國家醫保局、國家衛健委聯合印發《支持創新藥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下稱《措施》),從研發、準入、支付、使用到國際化布局推出16項針對性舉措,首次系統性構建覆蓋創新藥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持體系,為破解創新藥“研發難、入院難、支付難”提供全新解決方案。
該方案出現了不少“首次”。包括首次明確提出開放醫保數據,首次公布關于設立商保創新藥目錄的相關細則等等。
CIC灼識咨詢總監盧李康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創新藥支付端的體系創新將有力地推動行業蓬勃發展,商保創新藥品目錄的提法將提供相當的市場信心,從而加速構建“醫保+商保+自費”支付體系,有利于切實滿足未滿足的臨床需求,改善患者結局,并改善相關企業的業績表現。
商保專屬目錄提上日程,“天價藥”找到支付方?
自2024年年底以來,關于商保對于醫保的補充形式就充斥著各種猜測,此次《措施》中首次提出設立“商業健康保險創新藥品目錄”,將重點納入臨床價值顯著但超出基本醫保保障范圍的創新藥,為商業健康保險和醫療互助提供參考。
目錄內藥品將享受特殊待遇:價格協商保密、不計入基本醫保自費率考核、豁免集采替代監測等。這為那些暫時難以進入醫保或價格較高的突破性療法開辟了全新的支付通道,實現與醫保目錄的互補。
7月1日,國家醫保局舉行“支持創新藥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新聞發布會。國家醫保局醫藥管理司司長黃心宇在發布會現場提到,2024年我國商業健康保險原保費收入達到了9,773億元,同比增長8.2%,已經基本接近有10億人參加的居民醫保的籌資總體的籌資水平,但是與居民醫保超過95%的資金使用率相比,商業健康保險在保障水平和保障效能上還有一定的提升和發展空間。
國家醫保局計劃實現商保創新藥目錄與醫保目錄同時申報、同步調整,程序基本一致,企業可以自主申報納入醫保藥品目錄、商保創新藥目錄或同時申報兩者。
黃心宇強調,商保創新藥目錄與醫保目錄調整的關鍵區別在于前者將充分尊重商業保險公司的市場主體地位。在方案制定、專家評審、價格協商等環節,保險行業專家將深度參與,其對藥品準入及價格協商擁有重要決策權。
醫保局相關工作人員同樣表示,鼓勵商業健康險通過創新藥投資基金等方式提供長期穩定資金,培育“耐心資本”破解研發資金瓶頸。
《措施》中同樣提到,鼓勵商業健康保險積極納入創新藥,醫保部門將對符合條件的商保產品給予數據共享、結算清分等支持,其覆蓋的創新藥病例可豁免按病種付費范圍限制。同時,引導企業和個人通過慈善捐贈等方式,支持困難群體用上創新藥。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力支持的同時,《措施》也強調加強醫保基金監管,全面落實藥品追溯碼在醫保監管中的應用,并將創新藥支付納入重點監管范圍,確保基金安全和政策可持續。
首度開放醫保數據,助力創新藥國際化
在著力拓寬支付渠道的同時,《措施》中同樣提到了數據開放、支付創新、準入松綁、支持出海等多項創新藥支持政策,直擊藥企長期面臨的“研發盲、進院難、支付緊”三大痛點。
政策首次明確支持醫保數據用于創新藥研發。文件中表示,將依托全國統一醫保平臺,在保障安全前提下向藥企開放疾病譜、臨床用藥需求等深度分析數據。這意味著企業可精準判斷研發方向,避免投入巨資卻脫離臨床需求。
國家醫保局相關人員在發布會上同樣表示,將同步優化企業接待機制,為創新藥提供從上市申請到醫保準入的“點對點”政策指導。
2025年以來,創新藥市場數十億美元的交易頻現,政策對于創新藥“國際化”又有哪些幫助?
國家醫保局醫藥價格和招標采購司司長王小寧在發布會現場進一步提到,2025年1月份,國家醫保局指導廣西依托中國—東盟醫藥區域集采平臺,積極促進國產藥品、醫用耗材進入東盟國家,同時創新建立國內外購藥便捷服務通道,標志著醫藥集采領域的跨境交流合作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接下來,國家醫保局將支持更多有條件的地區發揮區位優勢,搭建創新藥交易平臺,加強國際推廣。
此外,為了支持部分創新藥海外上市,借鑒國際的做法,按照企業自愿的原則實行談判價格保密,對于商保創新藥目錄藥品將探索更加嚴格的價格保密機制。未來,國家醫保局將采取更加有實效的措施,在價格方面為創新藥“走出去”提供更多支持。
盧李康強調,盡管地緣沖突與能力短板為國內創新藥市場帶來短期陣痛和不確定性,但全球醫藥市場對創新藥物的巨大需求仍然剛性。未來平臺化創新能力以源源不斷的創新分子、全球化臨床布局及商業模式創新(如NewCo架構),都將成為國內藥企出海的持續動能。
此次新政不僅是醫保制度的優化,更是對生物醫藥產業生態的重構。
通過醫保“保基本”+商保“拓高端” 的雙軌制設計,既確保普惠性,又為高價值創新藥打開市場空間。對藥企而言,“差異化創新”成為政策紅利關鍵詞——同質化研發將難以享受制度優待。而商保被賦予更大定價權與數據支持,預示其將從“補充支付”升級為與醫保協同的“戰略支付方”。
2025年創新藥板塊的活躍度已經印證了對政策紅利的期待,當制度藩籬被逐一拆除,中國創新藥的黃金周期或許剛剛開始。
責任編輯:姜雨晴 主編:陳巖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