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印巴邊境空戰已逾月余,新德里當局精心構筑的完勝敘事正遭遇全球性信任危機,在雅加達舉辦的印太防務研討會上,印尼軍方代表以雷達數據與電子偵察記錄為證,證實印度空軍在此次沖突中至少損失6架戰機,其中包括3架造價2.5億美元的法國陣風戰斗機。
面對鐵證,印度駐印尼武官雖堅稱損失數據存在爭議,卻不得不承認確實存在戰損,這場被印度網民吹捧為21世紀最偉大空戰勝利的沖突,真相正通過多重渠道浮出水面,巴基斯坦軍方公布的戰果清單顯示,其裝備的殲10C戰機在預警體系支撐下,使用霹靂15E遠程導彈創造了驚人的交換比。
更令印度難堪的是,戰機殘骸中印有BS001編號的碎片,經查證屬于印度首架列裝的陣風戰機,未及發射的米卡導彈殘骸,則揭示該機在距基地僅20公里處即遭擊落,殘酷的現實與印度國防部初期公布的輝煌戰報,形成戲劇性反差。
印巴沖突被簡化為殲10C與陣風的空中較量,實則是兩套軍事體系的全面碰撞,法國達索公司工程師在分析空戰數據后指出,陣風戰機在技術參數上并不遜色,但印度始終未能構建完整的作戰體系,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巴空軍通過ZDK03預警機、殲10C戰機與地面雷達的體系化聯動,將霹靂15E導彈200公里的理論射程轉化為實際殺傷鏈。
美國《防務新聞》披露的細節則更具啟示意義,當印軍陣風戰機從安巴拉空軍基地升空時,巴方預警系統已實時追蹤其航跡,在距邊境80公里處,殲10C編隊完成導彈參數裝訂,最終在超視距空戰中形成發現即摧毀的壓倒性優勢,這種從戰略預警到戰術打擊的無縫銜接,恰是印度斥資200億美元軍購都未能填補的體系鴻溝,此外印度將侵略行為美化為克制行動的話術,暴露出其戰略決策層的認知錯亂,所謂未做反擊預案的說法,根本經不起戰場電磁頻譜記錄檢驗。
印度當局在輿論場的拙劣表演,折射出其軍事改革的深層困境,盡管擁有87.4億美元的年度空軍預算,但預警體系建設長期滯后,至今未能實現各型戰機的數據鏈互通,反觀巴基斯坦,通過與中國合作建設的梟龍、殲10C與ZDK03三位一體的空戰體系,用不到印度三分之一的軍費開支,打造出區域性制空優勢。
更值得警惕的是印度社會的認知失調,如今72%的印度民眾堅信陣風可碾壓任何中國戰機,這種盲目自信與實戰結果的巨大落差,正在動搖國際軍火市場對印度軍工潛力的評估,現實中陣風戰機在印度的口碑崩塌,已導致達索公司股價單周下跌7.2%,多個潛在客戶轉向中俄戰機詢價,這場由戰術失誤引發的戰略危機,本質上暴露了印度重裝備、輕體系的現代化痼疾。
當莫迪政府仍在用仁慈論掩飾失敗時,國際防務界已在重新評估南亞力量平衡,現代戰爭的勝負天平,從來不會向迷信武器代差的賭徒傾斜,好了,本期視頻到此結束,我們下期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