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空軍新一輪大采購,200億美元換百架戰機,只為壓制殲-10CE——巴基斯坦空軍的象征。”2025年7月,亞洲天空再度風起云涌。印巴邊境不再僅僅是地面交火的拉鋸戰,更成為全球空軍現代化變革的試驗場。最新數據顯示,印巴兩國近5年軍費投入累計突破1100億美元,空軍建設尤為突出。7月最新衛星圖像顯示,印巴邊境機場戰備等級持續提升,軍機起降頻率達到近十年新高。每一架戰機的升空,都在加重著南亞局勢的砝碼。
5·7空戰的陰影,印度的“復仇之路”
2025年5月7日,印巴空戰成為印度空軍的難以釋懷之痛。那場交手中,巴基斯坦空軍殲-10CE戰機憑借先進的電子設備和霹靂-15E空空導彈實現超視距打擊,重創印方機群。印度空軍一度陷入輿論漩渦,各界質疑聲浪不斷。國會調查報告顯示,印度空軍損失至少4架主力戰機,巴基斯坦卻“毫發未損”。這場“5·7空戰”迅速發酵,迫使印度高層全面反思空軍建設。
印度國防部當月即啟動緊急評估,要求對現有戰機編隊、武器系統、預警體系進行全方位升級。民調顯示,超過六成印度民眾支持加大軍費投入,提升空軍技術水平,力求擺脫戰略被動。印度的“復仇心理”在輿論場不斷發酵。
200億美元采購背后的戰略焦慮
印度空軍的“多用途戰機(MRFA)”采購案并非一時興起。自2018年立項,因技術轉讓、成本分攤等問題反復拉鋸,直到2025年痛定思痛,才真正加速推進。此次采購規模空前,114架先進戰斗機,計劃投資超過200億美元,涵蓋美國、法國、瑞典、俄羅斯等多國主力機型。
印度媒體的報道不再遮掩:此次軍購的核心目標,就是獲得足以壓制巴基斯坦殲-10CE的空中力量。印軍高層在招標文件中明確提出,必須確保新戰機在超視距作戰、電子對抗、信息化作戰等領域全面超越現有對手。值得注意的是,印度還要求大規模技術轉讓,推動“印度制造”,以期徹底擺脫對外依賴。
印度空軍現役機隊中,“陣風”、“蘇-30MKI”、“幻影-2000”等主力型號雖具一定優勢,但面對殲-10CE與最新霹靂-15E導彈組合,仍顯捉襟見肘。印度空軍參謀長公開承認,空軍編隊規模與作戰能力與理想狀態尚有12個中隊的缺口。114架新機的到位,將直接決定印軍未來十年的戰略主動權。
殲-10CE的威脅與印度的“反制組合拳”
印度對殲-10CE的恐懼,根源于去年“5·7空戰”的教訓。殲-10CE采用有源相控陣雷達、隱身設計和高推重比發動機,具備極強的信息化作戰能力。配套的霹靂-15E導彈射程達150公里,具備真正意義上的超視距打擊能力。印度空軍“陣風”原配的“米卡”空空導彈,射程和抗干擾性能均無法與之抗衡。
印度決策層吸取慘敗經驗,實施了多線“反制”:
- 武器系統升級:為“陣風”戰機加裝國產“阿斯特拉”中距空空導彈,射程提升至80公里,未來將整合歐制“流星”導彈,目標直指霹靂-15E。
- 雷達系統換代:蘇-30MKI換裝國產有源相控陣雷達,T/R模塊數量提升至2500個,直徑900毫米,參數上已超越殲-10CE現役雷達水準。
- 電子對抗強化:印度從以色列引進ELM/2084多任務雷達,具備探測隱身目標和導彈的能力,為前線戰機和防空部隊提供情報支持。
- 信息戰升級:印度據稱已截獲并分析殲-10CE、紅旗-9、霹靂-15的電磁信號,進行針對性電子干擾,力圖削弱對手制導與通信優勢。
多重措施下,印度空軍信心明顯回升。最新演習中,“陣風”加裝“阿斯特拉”導彈的實彈攔射命中率提升至82%,蘇-30MKI雷達探測距離提升18%。但印軍內外專家普遍承認,單一升級難以徹底解決戰略劣勢,綜合體系能力才是關鍵。
莫迪政府的“轉移壓力”與外交新棋局
2025年7月,印度國內壓力驟增。5·7空戰“勝利說”遭遇反對黨猛烈質疑,“印度制造”計劃屢遭詬病。,副總統提前辭職,政壇風雨飄搖。莫迪政府選擇老套路——將國內矛盾對外轉移,借助對巴沖突穩固執政基礎。
7月23日,印軍在拉賈斯坦邦、古吉拉特邦邊境舉行大規模實兵演練,“陣風”、“蘇-30MKI”高頻出動,空軍備戰氛圍濃厚。巴基斯坦隨即宣布關閉空域至8月24日,雙方局勢再度緊張。印巴兩國發布最新航行通告,邊境軍事戒備進入最高等級。
外交層面,印度展開“多面施壓”。5·7空戰后,印度高層與中國頻繁接觸,半年內六次會談。7月14日,印度外長訪華,公開強調“中印發展伙伴非競爭對手”,并恢復對中國公民旅游簽證發放。印度一方面試圖穩住中方,避免中國在與巴基斯坦沖突中“站隊”,另一方面借助美、以等國技術補強自身短板。
美國立場同樣耐人尋味。美印軍事合作持續升溫,新一輪F-21、F-15EX軍售談判進入關鍵階段。美方對印方采購意向“高度評價”,暗示支持印度在南亞的空中優勢。與此同時,美國對巴基斯坦軍購實施極為嚴格的出口管控,F-16主力機隊被限制赴克什米爾地區參戰,巴方不得不依賴中國裝備補齊短板。
誰能主導南亞天空?
,代表著南亞地區新一輪“空天軍備競賽”。印度不再滿足于“對等”,而是力圖實現絕對壓制。巴基斯坦則全力引進中國殲-35隱形戰機,未來兩年有望裝備首批,空軍整體作戰能力將再上臺階。亞洲天空的“第五代戰機之爭”已然打響。殲-35
值得關注的是,印度自主五代機(AMCA)項目仍在反復修改設計,進展緩慢。專家分析,印度軍工體系短期內難以突破核心技術瓶頸。即使114架新機按計劃交付,面對巴基斯坦殲-35、殲-10CE雙線壓力,仍需美國、法國、以色列等多方協作,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空中優勢。
巴基斯坦方面,殲-10CE數量有限,霹靂-15E導彈庫存不足,但依靠中國衛星預警和電子對抗能力,依然保持一定戰略威懾。巴軍方強調,未來將繼續以“技術換數量”,優先提升信息化、隱身化水平。7月最新數據顯示,中巴聯合空軍演習次數創下新高,合作日益緊密。
南亞天空的戰略天平,正在新一輪軍備競賽中微妙傾斜。地域、外部勢力、技術升級等多重因素交織,令印巴空戰前景充滿懸念。
裝備升級只是起點,體系能力才是終極勝負手
對比印巴兩國近五年的空軍建設軌跡,不難看出,單純的裝備升級難以解決根本問題。印度若想“擊落殲-10,一雪前恥”,不僅需要更先進的戰斗機、導彈和雷達,更必須構建起完整的信息化作戰體系、聯合作戰能力和持久的后勤保障能力。;
2025年全球空軍力量排名顯示,印度空軍綜合實力已躍升至全球前五,但與美中俄等軍事強國相比,體系化、智能化水平仍有明顯差距。巴基斯坦則依托中巴聯盟,重點突破“點對點”反制能力,力圖用小規模高烈度交鋒打破印度的數量優勢。
印巴空域的下一輪“風暴”,已不僅僅是硬件的較量,更是體系、戰術、信息與決策鏈的全面對抗。每一次技術升級,都是一次戰略博弈的放大。印巴空軍的每一次試飛、每一場演習,都在為南亞天空的下一步走向埋下伏筆。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