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王愷雯】在特朗普政府對全球發動貿易戰之際,另一場“貿易戰”也在悄然上演,但這一次,主角是廢棄的塑料瓶和糖果包裝。
“美國向海外出口大量塑料垃圾,馬來西亞拒絕接受。”據《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等美媒報道,馬來西亞自7月1日起禁止進口來自美國等國的塑料垃圾,這一禁令讓垃圾出口大戶美國犯了難。
報道稱,自從2018年中國開始禁止洋垃圾進口以來,馬來西亞已經成為美國垃圾出口的主要目的地,美國也越來越依賴馬來西亞等國處理其塑料垃圾。
追蹤塑料垃圾問題的非營利組織巴塞爾行動網絡(Basel Action Network)的數據顯示,僅2024年,美國的廢料回收商就向馬來西亞運送了超過3.5萬噸塑料垃圾。
2024年,馬來西亞查獲100多個從洛杉磯運來的集裝箱,它們被標記為“原材料”,實則裝有有害廢棄物。馬來西亞天然資源及環境永續部長聶納茲米當時表示:“我們不想讓馬來西亞成為世界的垃圾桶。”
當地時間2019年5月28日,馬來西亞巴生港,工作人員向媒體展示裝在集裝箱里的塑料垃圾 視覺中國
根據馬來西亞新修訂的《海關法》,該國將不再接收來自未批準《巴塞爾公約》國家的塑料垃圾和有害廢棄物。
《巴塞爾公約》是一項旨在控制有害廢棄物越境轉移的國際公約,目前有191個締約國和組織。而作為全球最大廢棄塑料出口國之一的美國,是少數未批準《巴塞爾公約》的國家。
據報道,馬來西亞仍將接受來自已批準《巴塞爾公約》國家的塑料垃圾,但對其設定了嚴格限制,例如規定它們只能包含一種塑料,污染率不能超過2%,并確保這些進口廢棄塑料能夠被回收利用而非被丟棄。《紐約時報》稱,對于那些從消費者手中回收來的塑料垃圾來說,要達到這樣的標準是一大挑戰。
史蒂夫·黃(Steve Wong)是全球塑料回收企業卜高通美(Fukutomi)的首席執行官,他在給客戶的郵件中表示,對馬來西亞的廢棄塑料運輸已經“基本陷入停滯”。
對于馬來西亞的新政,美國媒體認為,這是中國2018年以來禁止洋垃圾進口的“余波”。在洋垃圾禁令出臺之前,中國多年來接收了全球約一半的廢棄塑料和廢紙。
隨著中國全面禁止洋垃圾進口,西方國家一直在為不斷積壓的塑料垃圾發愁。
《紐約時報》提及,美國對其丟棄的塑料回收率還不到10%。剩下的垃圾要么被填埋、焚燒,要么被運往海外。盡管有一些新的目的地國家出現,但越來越多國家開始拒絕接收這些垃圾。今年早些時候,泰國和印度尼西亞也宣布禁止進口塑料垃圾。
在加拿大戴爾豪斯大學資源與環境研究學院教授托尼·R·沃克(Tony R.Walker)看來,中國的禁令“在全球塑料垃圾貿易中引發了震蕩”,其他接收廢棄塑料的國家“很快不堪重負”,而這些垃圾到最后也多數被傾倒進填埋場,或被焚燒,甚至直接丟到自然環境中。
沃克稱,許多富裕國家的民眾可能以為他們辛苦分類的塑料得到了回收,然而,很多塑料并沒有進入回收系統,而是被當做廢物處理了。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環境科學、政策與管理學教授凱特·奧尼爾(Kate O’Neill)表示:“回收行業還沒有完全適應此前的沖擊,因此這些出口目前仍是被需要的。”她認為,馬來西亞的禁令可能意味著塑料垃圾開始流向其他處理能力較弱的國家。
位于加利福尼亞州拉古納海灘的反塑料垃圾組織“Last Beach CleanUp”主席簡·戴爾(Jan Dell)對馬來西亞的決定表示贊賞。
她在一封郵件中寫道:“我們呼吁各城市、廢物回收公司、中間商和航運公司尊重馬來西亞的主權法律,立即停止所有塑料垃圾運輸。這些垃圾絕不能被轉運至其他貧窮國家。”
巴塞爾行動網絡創始人吉姆·帕克特(Jim Puckett)也對馬來西亞的決定表示歡迎。他對《洛杉磯時報》說:“這種‘回收’弊大于利,因為只有小部分出口的塑料最終被循環利用。”
“將出口塑料垃圾進行回收利用完全是一場騙局,令人欣慰的是,美國對這場塑料垃圾把戲的‘貢獻’在逐步被禁止。”帕克特說。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