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門頭溝區婦幼保健院內
有位年輕的“跨界”醫生
跨的是年齡界 醫的是老鄉親
他的患者可以說“上有老,下有小”
他是
首都兒科研究所(首都兒童醫學中心)
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 醫務處副處長
譚泊靜
這位年輕大夫正在盡最大努力
與每一位患者共情共心
老少皆“醫”,耐心超乎尋常
作為擅長給孩子看病的神經外科醫生
小朋友受病痛影響的焦躁情緒
在他的安撫下逐漸平靜
衣服圖案變成“小貓肚子”
聽診變成了“聽小貓聲音”
耐心與溫柔
是他以靜制動的秘籍
在“人才京郊行”的指導下
譚泊靜來到門頭溝區助醫義診
隨著青壯年外出務工 村里小孩也逐漸走出鄉村
留下的大多成了老年人
當現實和預期大相徑庭
他卻從不抱怨環境
踏過無數村民的門檻 號過無數村民的脈搏
比起醫患他們更像鄉里鄉親
雖是兒童專家
卻早已老少皆“醫”
智能計算助民,人情“算計”惠民
掛職期間的譚泊靜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為這座傳統的婦幼保健院引入“人工智能”
通過智能計算
為患者合理規劃路線與車位
縮短診前耗時 給就診爭取更多時間
為臨床及時收集病患資料
提高醫患溝通效率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這句話始終貫徹在譚泊靜的從醫生涯中
當大量兒童神經外科的常見問題出現在兒研所
譚泊靜的心再也無法平靜
這些本可以在基層醫院解決的問題
卻因為本地缺科
父母不得不帶著孩子跨越百里來市區治病
因此,潭泊靜決定在當地成立兒外科門診
在保證日常診療工作的同時
定期帶隊奔赴門頭溝區各社區醫院
為當地醫生進行培訓
讓實用性強的醫學普及鄉村、力及百姓
子承母志 是他選擇學醫的初心
做好醫生 是他堅持行醫的信仰
7月2日21:12
北京衛視《為你喝彩》
看譚泊靜用熱愛奉獻青春
用仁愛之心培育杏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