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非遺煥新彩 增收路更寬
——陜西農民合作社傳承非遺技藝帶動就業致富
陜西省寶雞市鳳翔區城關鎮六營村村民正在新明泥塑工坊內給泥塑作品上色。
一根藤條,千回百轉,一雙巧手,上下翻飛。走進陜西省漢中市南鄭區黃官藤編專業合作社的工坊,10來名社員正埋頭工作,一根根藤條在飛動的指尖密密相扣,在一雙巧手下如同被賦予了生命,搖身一變成為精致的藤椅、藤扇等藤編產品。
合作社所在的南鄭區黃官鎮西接秦嶺、南臨巴山,野生青藤資源豐富,藤編歷史悠久,被譽為陜西的“藤編之鄉”。2021年,漢中藤編也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名錄。“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現在社員有460多名,基本都是附近幾個村的農戶。他們從合作社領取原材料,通過在家編織或來工坊務工等方式靈活生產,不僅傳承了藤編技藝,自己的口袋也越來越鼓!”漢中藤編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鄉村工匠名師、黃官藤編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良順欣慰地說。
無獨有偶,在陜西省寶雞市鳳翔區城關鎮六營村,“合作社+農戶”的形式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的鳳翔泥塑煥發了新活力。在六營村,200余戶農戶加入了村里的泥塑專業合作社,投身于泥塑生產,實現了從家庭小作坊到集體化生產的跨越,村集體收入突破百萬元,村民們走向了致富路。
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記者在上述合作社采訪時注意到,這些合作社已成為非遺發展的重要載體,在促進鄉村文化傳承與產業發展相融合的同時,通過設立“非遺工坊”等形式引導更多農戶參與,讓傳統手工藝成為增收致富的“金鑰匙”,走出了一條非遺傳承與鄉村全面振興結合的新路徑。
如何讓非遺在傳承中煥新
要將一根根藤條變為精美的藤具,需要蒸煮、剝皮、編織、打磨、上漆等20多項繁復工藝。而編制手法也極為講究,不僅要讓藤具結實耐用,還要工整美觀。陳良順撫摸著一把藤椅說:“像這種最簡單的藤椅,就有平編、纏扣、魚鱗編等20多種編法。我們的大多數產品堅持純手工制作,好的藤編產品很難被機器完全替代。”
陳良順的父親陳太坤有一手精湛的藤編技藝,靠著這手藝養活了一家人。陳良順從15歲起就跟著父親學藤編。年輕時的他不光有一雙巧手,還有一雙鐵腿,不僅跑四川、云南學習磨煉自己的藤編技藝,還多次前往廣州等地看樣式、拓市場。這些年來,他一步步將家庭作坊升級成合作社,還成立了實業公司。
其中,黃官藤編專業合作社作為漢中藤編發展的主要載體,還入選了農業農村部第六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典型案例,依靠“一雙手、一把刀、一根藤”編織出鄉村致富路。陳良順介紹,合作社在生產經營中可以做到“五統一”服務,即統一原料采購、統一加工工藝、統一質量標準、統一品牌形象、統一銷售價格。
在合作社的工坊內,一場別開生面的直播正進行著,一件件精美的藤編產品通過鏡頭展現在直播間觀眾的眼前,隨著主播喊響“上鏈接”的口號,觀眾紛紛下單。再過幾個小時,這些產品就會被統一打包運往全國甚至世界各地。2015年,陳良順的兒子陳凌凱組建起一支“95后”電商團隊,在電商平臺開設店鋪10余個,現在產品可銷往國內各大城市及歐美、東亞、東南亞10多個國家,線上銷售額突破3300余萬元。
“這段時間銷量都不錯,每一天線上可以輕松賣到一兩千單。”陳良順表示,“下訂單的不乏一些海外奢侈品公司,他們看中的不僅是精湛的藤編技藝,更是非遺的魅力,我們生產的手工藤扇更是出口至西班牙、俄羅斯等國家。”陳良順邊說邊舉起一把與西班牙奢侈品牌聯名的扇子,這款產品的售價可達1299元。
泥塑虎威風凜凜,大眼睛炯炯有神,虎口微張,仿佛發出沉悶的低吼;生肖牛氣勢如虹,沉穩有力的肩背給人一往無前、勢不可擋的感覺;泥人栩栩如生,形態各異,定格最真摯的情感瞬間……這就是鳳翔泥塑。
說到鳳翔泥塑,就不得不提有著“中國泥塑第一村”之稱的六營村。還未進村,遠遠就能看到村口擺放著一尊20多米高的巨型“泥塑坐虎”,艷麗的顏色、生動的造型,吸引不少游客前來打卡。
近年來,六營村黨總支聚焦黨建引領,對泥塑文化進行挖掘整理,不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讓鄉村振興“借泥起勢”。六營村黨支部書記廖衛軍表示,六營村黨支部牽頭成立3個泥塑專業合作社,以“前鋪后院”形式發展庭院經濟,通過“庭院+生產”“庭院+研學”等模式,帶動100多戶農戶參與泥塑制作。
在六營村,鳳翔泥塑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胡新明創立的新明泥塑工坊是眾多泥塑加工作坊的佼佼者和引領者。從藝以來,胡新明的作品三次登上生肖郵票,在2017年元宵晚會上,胡新明制作的泥塑“鳳尾雞”讓全國觀眾認識了陜西鳳翔泥塑。
在產業化道路上,胡新明不斷進行探索,先后成立了鳳翔區新明民俗文化傳承有限公司和陜西新明雕塑藝術有限公司,設立新明泥塑工坊,主要承接公司、機構等的大訂單。此外,他妻子還牽頭成立鳳翔區西府巧女手工藝品合作社,為周圍村莊婦女提供了相當數量的就業崗位。
“我們采用的是‘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合作形式,首先通過公司技術研發和成果性生產,經過市場驗證和對外宣傳推廣成功后,再通過合作社免費對農戶進行彩繪泥塑知識和技能培訓,之后組織農戶按標準要求進行量化產品及包裝加工生產,最后由公司統一銷售。現在已經直接帶動周邊320多人實現就業!”胡新明自豪地介紹道。
如何讓“老手藝”幫村民致富
小小一團泥土,在制備好的模具里,用手捻平、延展,然后再用一塊泥巴貼上,巧妙“拽”下……一分鐘不到,一個栩栩如生的泥塑坯就做好了,在六營村村民杜根虎的手下,一團團泥巴變得格外“聽話”。
“算下來,我們做泥塑也有四十多年了!由新明雕塑藝術有限公司或者合作社給我們下訂單,我們按照他們的要求供貨,生意好的話一個月可以掙一萬多元!”杜根虎捧著剛剛做好的泥塑虎說。
在胡新明的言傳身教下,胡新明的兒子胡錦偉也加入到鳳翔泥塑的傳承隊伍中。不同于父親的是,設計專業的他嘗試融入更多現代、時尚元素,開發出圍巾、眼罩、冰箱貼、手機殼等泥塑元素新產品,受到年輕消費者的熱捧。
“公司和泥塑工坊負責最新泥塑產品的設計、制作及市場試運營,一旦產品獲得認可,再將訂單分配給合作社社員或者村里其他農戶進行大批量規模化生產,這樣一方面能夠緊跟市場需求趨勢,另外也帶動村民有針對性地進行生產,降低風險,獲得更多利潤。”胡錦偉說。
他利用新材料和新技術對泥塑產品包裝進行升級,創新發展小、精、巧的中小型便攜的手工藝品,滿足中青年一代的審美需求和藝術需求,新的包裝設計受到眾多消費者的喜愛,其作品獲得中國旅游商品設計創意大賽銀獎。
如今,在胡新明等一批傳承人的帶動下,鳳翔泥塑持續擴大影響力。2024年,隨著鳳翔區創新探索“黨建+鄉旅聯盟+金融”,六營村黨總支依托該模式,整合各方資源,發展鄉村文旅產業,先后舉辦鳳翔泥塑文化藝術展演、鳳翔泥塑傳統工藝振興發展研討會、鳳翔民間工藝絕活大賽等一系列活動。“2024年我們村接待游客15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850萬元。”廖衛軍表示。
在黃官藤編專業合作社的工坊內,42歲的黃官鎮龍池村村民高會女正在編織藤椅,一根根青藤在她手掌間靈巧穿梭。她靠著藤編手藝貼補家用,每月收入近3000元。“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工資計件結算,不耽誤照顧老人孩子,日子越過越有勁頭!”高會女的臉上浮現出幸福的笑容。
因為藤編,黃官鎮水井村村民李益全也實現了家門口增收。“在家閑不住,在這免費領藤條,合作社按價按件收。小件可以在家做,像藤椅這種大件我們就過來做,我們兩口子一個月能賺五六千元。”他說。
記者了解到,不同的產品價格不同,例如一把藤椅的售價在600元左右,需要三天時間制作。村民們的收入取決于制作的產品數量,多勞多得。“黃官鎮、青樹鎮、紅廟鎮三個鎮的800多戶村民都因此受益。”陳良順表示。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合作社不斷拓寬產品品類,將各類編織技術運用到裝飾工程、服裝藝術、創意作品、首飾工藝等領域,相繼為各大景區、公園打造了打卡景點、藤編藝術服裝、創意藤編燈具、首飾、竹編茶藝器具等多種產品,申請專利十幾項。
一根藤條,纏繞著歷史綿延的傳統手藝,編織著鄉村振興發展羽翼。如今,漢中市南鄭區藤編年生產量可達18萬余件,藤編產業年總產值6000多萬元,年均銷售額達5000余萬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