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全球科技圈最熱鬧的事兒,恐怕就是各國圍著芯片產業“卷”得昏天黑地。
美國砸錢、歐盟搞補貼、日韓憋大招,連印度都湊熱鬧想分杯羹。為啥?說白了,芯片就是現代科技的“地基”——手機電腦要靠它算,新能源汽車要靠它跑,連人工智能都得靠它“思考”。誰要是掐住了芯片的脖子,就等于掐住了未來幾十年的科技命脈。
最近國際機構Yole集團扔出一組數據,直接把中國芯片產業的“家底”攤開了:2024年中國大陸的芯片代工產能已經沖到全球第二,占了21%的份額,離第一名中國臺灣(23%)就差兩步路。要是把臺灣算進來,整個中國直接拿下了全球44%的產能,快頂半邊天了。
更嚇人的是,未來五年全球要新建60座芯片廠,中國一家就要蓋21座,建廠數量是美國的整整兩倍。按這個節奏,2030年中國大陸的產能占比預計能飆到30%,穩坐全球頭把交椅。
這數字看著提氣,但背后全是真金白銀的較勁。過去幾年,從長江存儲到中芯國際,從合肥長鑫到華為海思,中國芯片企業像下餃子一樣冒頭。政府補貼、民間投資、人才回流,三板斧輪番上陣。就說建廠這事兒,建芯片廠可比蓋普通工廠難多了——動輒上百億投資,光刻機、蝕刻機這些設備全得靠進口,生產線調試個三五年都是常態。但中國愣是頂著壓力,把廠房一座接一座地立了起來。
不過話說回來,產能飆升不等于技術登頂。現在最先進的3納米、5納米芯片,臺積電和三星依然卡著脖子。中國這邊雖然14納米、28納米這些成熟工藝已經能大規模量產,但高端芯片還得依賴進口。
可話又說回來,量變總能引起質變。當年中國光伏產業也是從低端代工起步,硬是靠著規模優勢把成本打下來,最后反超歐美成了全球老大。現在芯片產業走的路子,和光伏何其相似?建廠潮帶來的不只是產能,更是整個產業鏈的磨合機會。設備商、材料廠、設計公司,天天泡在產線上調試,技術自然越磨越精。就像中芯國際說的:“我們每多開一條生產線,就離技術自主近了一步。”
當然,國外也不是吃素的。美國拉著日本、荷蘭搞芯片聯盟,想卡住光刻機出口;歐盟砸430億歐元搞《芯片法案》,非要重振歐洲半導體。但中國這邊早想明白了:技術封鎖這招,越封鎖越要自己干。當年搞“兩彈一星”是憋著一口氣,現在搞芯片也是憋著同一口氣。
未來五年,全球芯片產業注定是場硬仗。中國能不能在2030年兌現產能第一的“小目標”,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但看看長三角、珠三角那些晝夜趕工的芯片廠,再看看清華、北大每年畢業的半導體人才,心里多少能踏實點——這條路雖然難走,但總歸是在往前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