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看《刺殺納粹頭子海德里希行動內幕》,我心想,針對希特勒的刺殺行動也不少吧?最出名是1939年11月8日慕尼黑啤酒館和1944年7月20日“狼穴”大本營的兩起謀殺案。
歷史上究竟發生過多少起謀殺希特勒的案件,歷來眾說紛紜。《42起謀殺希特勒案件》作者根據幸存者的證詞、警察機構的檔案和一些著名歷史學家的論著,整理出42起謀殺案的始末,讓你一窺歷史的“隨機性”:如果某次刺殺希特勒成功了,歷史會變成什么樣呢?
▲ 書本封面。
早期防衛松散
從1931年以來,柏林的“凱撒霍夫”飯店就像希特勒的大本營,他總是下午兩三點去喝下午茶,總是坐在預訂的桌子。
1932年1月某天,在飯店吃午餐的所有人都感到不適,有人嘔吐,有人甚至昏迷,病情最輕反而是希特勒,他吃素,而且進食適度。
食物中肯定有毒,只是量少不致命而已。為了免遭被毒死的危險,希特勒后來每天在瑪格達?戈培爾處吃飯,直到搬進總理府為止。但希特勒在“凱撒霍夫”經歷的暗算還不止這一次。
1933年,希特勒上臺,早期的反納粹組織漸漸意識到,只能以暴力推翻暴君。
希特勒早在“奮斗時期”就成立了一支沖鋒隊,貼身隨從都由希特勒親自挑選,他們必須晝夜不停地保護他,必須聽從他的指揮。
當時,希特勒的安全措施很多是臨時倉促做出的,而他又是表演者,盡力表現自己是群眾的崇拜偶像,在人群之中盡量顯得沒有警衛。報紙也經常刊登希特勒“親民”的照片:人們可以走到希特勒面前,向他獻花、提問題,或者表示崇敬之意。
總之,希特勒對自己的安全也持矛盾態度,可以這樣說,他在這方面也是一個賭徒。一方面他經常繪聲繪色地向周圍人詳細回憶對他的謀殺案件;另一方面又認為,“世界上還沒有一種良藥可以對付為了自己的計劃,而不惜拿自己的生命做兒戲的、具有理想主義思想的謀殺犯。”
1934年8月1日,希特勒提出了一項總統和總理兩職合一的法律。興登堡死后第二天,希特勒以政變式的手段對國防軍發動了一場突然襲擊:他讓士兵向他,而不是向人民和祖國進行忠誠宣誓。
希特勒知道,軍人們不會輕易違背自己的效忠宣誓,這對他和他的制度來說,是一種比衛兵更為有效的保護。
▲ 《42次刺殺希特勒》紀錄片劇照(2008年)。
軍人密謀分子
1938年,軍人們出現一批密謀分子,想除掉希特勒和納粹政權。他們很矛盾,一旦希特勒發動戰爭,他們雖然準備背叛這個獨裁者,卻不愿背叛國家,如果戰爭打響,除掉希特勒會使戰局有利于敵人。而英法認為,除掉希特勒是德國內政,他們不想插手。
其間,一個不知名的局外人差一點用快刀斬亂麻的方式解決了這個難題,這是一個失望的黨衛隊員。
據約翰?托蘭介紹,這位黨衛隊員在柏林體育館的主席臺旁,也就是希特勒做長篇演說的地方,秘密地安置了一個炸彈。這位刺客正要拉響炸彈,這時他急需上廁所,而他無意中被鎖在了廁所內,直到會議結束,炸彈沒有爆炸。
這位刺客的一個朋友說:“這是本世紀的最大的嘲弄,要是他不上廁所,那么世界歷史將會以另一種方式進行。”
很多密謀分子認為,應該生擒希特勒,然后將他移交法庭,以便向全體人民公布其罪行。
《慕尼黑協定》簽訂后,希特勒被神化了,在人民的心目中,他阻止了戰爭的爆發。密謀組織也解散了,蓋世太保直到1944年才知道有這個組織,那時很多人已經戰死沙場。
▲ 1938年9月29日,《慕尼黑協定》簽字現場。
蘇聯間諜的計劃
1938年秋,福特和菲利普斯兩個蘇聯間諜被派到德國,尋找刺殺希特勒的可能性。他們來到慕尼黑,發現希特勒在私人時間警衛很松,這是下手的極好機會。
希特勒喜歡吃“奧斯特利亞-巴伐利亞”這家餐館的意大利面條。這個餐館有一個前廳和一個后廳,中間是一條很短的通道,后廳專門為希特勒設立了一張固定餐桌。
老板如果接到電話通知,就會請后廳的客人到前廳去。希特勒到來時必須經過前廳,警衛很松散。
福特和菲利普斯實地考察,確信當場擊斃希特勒沒有任何困難,當然,刺客也幾乎沒有逃脫的可能。
希特勒專桌后面墻上有一排衣帽鉤,他們完全有可能在大衣、雨傘、帽子下放一個不引人注目的公文包,里面裝有炸彈。他們覺得這個方法切實可行,萬無一失。
他們返回瑞士,向蘇聯匯報,希望蘇聯批準他們的建議。但是,蘇聯已經改變政策,和德國簽定了互不侵犯條約。福特和菲利普斯的建議也始終得不到答復。
▲ 1939年8月23日,《俄德互不侵犯條約》簽定。
英國軍官的計劃
1939年,英國大使館的梅森-麥克法倫提出一個計劃:在希特勒生日那天的閱兵儀式上擊斃希特勒。
梅森-麥克法倫出生于軍官家庭,參加過“一戰”。他在柏林的寓所距離元首主席臺不到一百米,只需要一支槍和一個神槍手就可以從他的浴室窗戶向外射擊,軍樂和群眾的呼聲可以壓過槍聲。
梅森-麥克法倫制定了計劃的所有細節,力促倫敦批準他的請求,但倫敦拒絕這種方式的行刺。
他是一個服從命令的軍官,之后他執行了倫敦要他離開柏林的命令,可能阻止“二戰”爆發的機會就這樣白白喪失了。
▲ 希特勒4月20日生日閱兵從1936年開始舉辦,1939年規模最大。
“慕尼黑啤酒館爆炸案”
幾乎改變歷史的“慕尼黑啤酒館爆炸案”竟然是一個天才工匠單槍匹馬完成,如果不是希特勒提前結束演講,他也葬身其中了。
埃爾澤三十六歲,是個木匠和鐘表匠。他身材矮小,相貌普通。誰也沒想到,他就是差點炸死希特勒的人。
埃爾澤認為希特勒意味著戰爭,把德國推向崩潰的深淵。他之所以持這種想法,因為他的收入自納粹執政后比以前少了。
他去采石場當輔助工,為了搞到制作定時炸彈的炸藥和雷管。工地經常有多出來的爆破材料,信手可得。
▲ 埃爾澤差點改變歷史。
1939年復活節,埃爾澤去慕尼黑的“貝格勃勞凱勒”啤酒館“踩點”。他琢磨過暗殺希特勒的可能和方式,得出結論:貝格勃勞凱勒啤酒館是他行動的最佳場所。每年11月8日希特勒都在這里紀念“啤酒館政變”,可以在希特勒發表演說時將其炸死。
講臺旁有一根石支柱,外包木板,埃爾澤估量尺寸、拍攝相關照片。然后,他返回家里設計定時炸彈,在父母的果園里試爆過四次,爆炸聲很響,鄰居問起他就搪塞而過。
埃爾澤是個天才工匠,他在無人指導的情況下計算出所需的炸藥量:往柱子里填10公斤炸藥就足以把講臺和附近的一切都炸毀,他還用兩支自制的鐘表做了一個簡單可靠的自動引爆裝置(他在儀表廠工作過)。
他滿意自己的炸彈試驗成果,隨后變賣家產(一輛自行車和一只低音提琴),做了一只雙層木箱,帶著約四百馬克又去了慕尼黑。
他租了屋,白天大部分在睡覺,晚上去貝格勃勞凱勒啤酒館。他躲到酒館沒人了,才出來工作,每晚都要消除所有痕跡,免得被人發現。
他用了一個多月來“秘密施工”,等到早上七八點酒館開門營業,他就溜出大廳、走出酒館。
十月底,埃爾澤完成了掏空梁柱的工作,開始安裝定時炸彈了。他發現兩只定時鐘太大,必須改小,還有其他一些改進工作,譬如定時鐘的隔音效果。
埃爾澤一絲不茍,必須以雙倍保險系數進行工作,排除所有可能產生問題的因素才會滿意;另一方面,他想到炸彈爆炸會令一些無辜者喪生,多次去教堂懺悔。
▲ 貝格勃勞凱勒啤酒館的一次納粹集會。
1939年11月6日早上六點鐘,埃爾澤的工作全部完成。希特勒在傳統慶典上的紀念演講每次至少有一個半小時,也就是到晚上十點左右結束,埃爾澤就把炸彈設定在9:20爆炸,按理是萬無一失的。
11月7日,天氣變壞,飛機不能保證第二天可以飛回柏林,于是希特勒決定演講結束后立即乘坐專列返回。這個專列必須當晚9:31從慕尼黑開出,第二天上午10:20就可以到達柏林安哈爾特車站。
晚上八點多,希特勒上臺演講,柱子里的定時炸彈也在倒數。這次,希特勒比歷次的十一月八日慶典都早得多開始演講。
9:07,希特勒提前半個多小時結束演講。以往,他會在演講后和大家共飲幾杯,但這次他急著要走,不想延誤專列的開車時間。
9:20,定時炸彈準時爆炸,梁柱炸斷,房屋倒塌,埋葬了里面的賓客。這個徹底改變世界歷史進程的時間,離炸死希特勒僅僅晚了13分鐘。
11:54,專列抵擋紐倫堡,希特勒收到貝格勃勞凱勒酒館爆炸的消息。他大吃一驚,說:“這證明,天意將助我達到我的目的。”他認為是英國策劃的。
11月9日早晨,消息四散,各種謠言應運而生,大家認為是希特勒做的,旨在煽動德國人仇視英國,以此激發德國人加緊戰備。
大搜捕開始了,所有嫌疑犯都抓了,當晚抓了120人,包括埃爾澤。埃爾澤在初審后未進入二審,大家認為他最多是個間諜,不是兇手。
希特勒堅信埃爾澤有后臺,必須揪出來。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埃爾澤確實是單獨作案,連海德里希都向這個事實屈服了,但希萊姆還要繼續審訊,揪出想象中的后臺。
埃爾澤曾被四位頂級催眠專家進行催眠審訊,只有一人催眠成功,他在催眠狀態下的供詞保持一致,希特勒不得不擱置公審。
1945年4月5日,埃爾澤在達豪集中營被秘密殺死,宣稱他是在轟炸中受重傷而死。
在美軍到達前20天,這位矮小而勇敢的人,像他活著的時候一樣,默默無聞地死去了。
▲ 被埃爾澤自制炸彈襲擊之后的貝格勃勞凱勒啤酒館。
“慕尼黑啤酒館爆炸案”后,希特勒的安保措施更加嚴密,但希特勒經常帶頭違反。
希特勒喜好把自己打扮成民眾的領袖,經常站在敞篷汽車出現在群眾面前;在群眾集會上常常越過設置的安全區;去前線視察帶的警衛也少,他迷戀這種“英雄姿態”。
希特勒不希望更換隨從,貼身警衛的生活極其單調,常常整天值班,無人替換,他們總希望被派到前線去,擺脫枯燥的生活。
有個侍從官叫克勞澤,當希特勒去波蘭前線視察時,他忘了帶希特勒喜歡喝的法辛根牌礦泉水。他讓希特勒喝一種類似的飲料,企圖蒙混過關。希特勒一喝就覺得味道不對,頓時起了疑心。追查此事后,克勞澤慘遭槍決。
▲ 希特勒展示“親民形象”。
軍人密謀分子從未放棄
1942年5月29日,海德里希在布拉格被刺,幾天后死亡。炸彈證實是英國制造的,但找不到英國人指使這次暗殺的跡象。
海德里希遇刺后,希特勒在公眾場合露面越來越少了。這不是因為他變得理智,而是德國在軍事上連遭失敗的緣故。
軍人集團中的密謀分子和之前一樣,幾乎都是出身于貴族。他們傾向于用炸彈暗殺希特勒。他們反復懇求希特勒來前線視察,計劃把希特勒引入圈套。
雖然希特勒屢次答應去陸軍中央集團軍視察,但是1942年間他一直沒有去。在取得廉價勝利的時間里,希特勒曾經到處露面,自我表現,如去過布拉格和華沙。但是在這些充滿危險的年代中,他卻很少在前線露面,比如說,他從未參觀過滅絕營。雖然他的旅行興致依然如故,但是他也不再無目標地東奔西跑了,也不像過去那樣用拋硬幣的辦法來決定該到哪里去了。
1942—1943年,蘇德戰場的戰事正處于關鍵階段。密謀分子使用假護照把格德勒送到斯摩棱斯克,卡納里斯海軍上將也來到東線暗中部署。
密謀分子打算在軍官食堂里起事,由一支10人組成的軍官特工隊,在其他陪餐者的配合下,根據信號拔出手槍,一齊向希特勒及其警衛開槍。
然而陸軍元帥克盧格堅決不同意在餐桌上殺人。他作為東道主坐在希特勒身旁,不僅會危及他,還可能誤傷其他陪餐者。
密謀分子被迫改用第二套方案,用炸彈謀刺。然而,1943年2月27日凌晨2時,希特勒突然秘密離開了。
▲ 希特勒看似“不可一世”,但軍人的密謀分子一直計劃刺殺他。
1943年3月13日早晨,希特勒又在返回東普魯士途中停留斯摩棱斯克。原先的那批密謀分子立即繼續行動。
他們以托帶禮物為名,將偽裝成兩瓶白蘭地酒的英制定時炸彈送上希特勒的專機。
密謀分子在選定時炸彈之前做過幾十次試驗,這種英國造的蛤殼狀定時炸彈最可靠。為了不傳出滴滴答答的聲音,他們選擇了酸液起爆器。
他們把起爆時間定為半小時,確信飛機將在明斯克上空爆炸。然而,兩小時過去,他們收到消息,元首專機平安到達拉斯滕堡。
他們借口包裹拿錯了,設法取回包裹。
經過檢查,雷管已經完全變黑了,酸液已經把金屬絲蝕盡,撞針也已經打向前,但沒有點著炸藥。他們推測可能因為俄國的氣候太寒冷了,就像炮彈和槍經常打不到預想射程一樣。
1943年3月21日,希特勒將出席在柏林軍械庫舉行的陣亡將士紀念儀式,將用半小時的時間參觀繳獲的蘇聯武器展示會。
密謀分子格斯多夫上校在找不到合適地方安放炸彈后,決定把炸彈放在大衣口袋里,在預定的爆炸時間前盡量靠近希特勒,與他同歸于盡。
然而,由于定時炸彈的起爆時間要十分鐘,希特勒從進入到離開軍械庫只有兩分鐘,時間實在太短了。格斯多夫只得急忙跑進衛生間,卸下定時炸彈的信管。
這次失敗有其偶然性,或者說是被威脅者的本能反應保護了他的性命。
瘋狂的戰爭在繼續進行,軍人們的秘密也從未停止。他們的最終目標就是要不惜任何代價,除掉這個應對瘋狂的戰爭負責的罪人。
▲ 希特勒的演講極具煽動力。
“七二〇”事件
1944年7月20日,希特勒差點就被炸死了,這是軍內密謀集團謀劃的一次重大事件,電影《刺殺希特勒》就是說這次刺殺事件。
▲ 《刺殺希特勒》電影海報(2008年)。
這次刺殺事件太有名了,詳細我就不說了,只能嘆一句天意弄人。
當天中午,施陶芬貝格順利地進入“狼穴”會場,他把裝有定時炸彈的棕色公文包放在桌子底下,并盡量推向希特勒的一邊。公文包靠在橡木桌腿旁,離希特勒只有兩米。
后來,副官豪辛格想更清楚看桌上的地圖,他嫌公文包礙事,最后把它放到了桌子底座的另一邊。這個無足輕重的舉動,使得歷史發生了舉足輕重的變化。
炸彈準時爆炸,希特勒受傷但生命無礙,他恰恰受到了這張沉重的厚桌面的保護,爆炸時他正伏在桌面上。
▲ 刺殺希特勒的施陶芬貝格伯爵。
“七二〇”事件導致很多株連九族的行動,隆美爾陸軍元帥也被賜死:要么服下毒藥,得到國葬待遇;要么妻子兒子都被殺死。
隆美爾告別妻子時說:“我將在十五分鐘內死去。”他吞下了氰化鉀,對外宣傳是隆美爾頭部受傷引起的大腦栓塞。
1944年11月,紅軍逼近,希特勒回到柏林,從此躲在總理府的地下室,直到1945年4月30日下午,希特勒開槍自殺。
人們不禁要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喪命的五千五百萬人當中,究竟有多少人是戰死的,有多少人是被屈打而死的,有多少人是在毒氣室被毒死的,又有多少人是被絞死的和砍頭的?如果這顆命中率很高的子彈早一些打出的話,他們也許是可以幸存的。
▲ 《刺殺希特勒》電影劇照(2008年)。
(本文文字原創。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