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要開火了?6月27日,日本內閣正式批準,自衛隊可以在“非戰爭狀態”下擊落“侵犯日本領空”的外國無人機。雖然沒有點名,但都知道這說的就是中國無人機,尤其是在東海以及釣魚島附近空域。日本此舉無疑會激化東南局勢,這是一次軍事冒進和豪賭。那么,日本為何突然變得如此強硬?
長期以來,日本自衛隊在處理外國飛行器“侵犯領空”問題上,一直是小心翼翼,尤其是針對有人駕駛的飛機,更是嚴禁貿然出手。這一方面是出于國際法框架下的人道主義原則,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日本長期處于“非戰爭狀態”,其自衛隊操作受限于和平憲法。
但隨著中國大型遠程無人機頻繁出現在釣魚島及周邊海空域,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無人機不同于載人飛行器,日本方面以“無人、無傷亡”為由,開始逐步推動政策松動,最終促成了這一新規出臺。
據日本防衛省公布的數據,僅2024年,日本航空自衛隊緊急升空攔截任務高達704次,其中超過58%發生在西南方向。而這些攔截的對象,大多數就是中國空軍的無人偵察機,例如“雙尾蝎”以及“無偵-7”等先進型號。這些無人機不僅具備高空長航時能力,而且大多任務指向明確——偵察、情報搜集,甚至具備戰術配合能力。
在高頻次攔截壓力下,日本空自的F-15J戰斗機出動頻繁,不僅使人力資源吃緊,還帶來了嚴重的裝備折舊問題。有日本媒體指出,照此下去,到2030年前將有多達47架F-15J因高強度任務被迫提前退役。
因此,從日本自身角度看,允許“擊落無人機”,是在尋找一種成本更低、回報更大的“威懾方案”。但這一步,走得可不只是“節省資源”那么簡單。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政策雖然表面上冠以“非戰狀態下的防御性調整”,但實際上卻有著極為明確的政治指向。日本在政策說明中雖未點名中國,但多次提及“中國大型遠程無人機”是促成本次新規的主要背景。
而這些中國無人機,恰恰是在釣魚島空域執行巡航任務的主力。從法律角度講,中國擁有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無可爭議主權,空中巡航是理所當然的主權維護行為。然而,日本卻試圖通過國內立法將釣魚島空域“事實歸入日本領空”,以為擊落中國無人機提供“合法性外衣”。
說白了,日本的真正意圖不是“防御”,而是用國內法律做“套”,設法將釣魚島爭議“既成事實化”,并借此試探中國的戰略耐心。這里并沒有想象中的“和平防線”,而是赤裸裸的戰略挑釁。
站在戰略層面來看,日本這一步棋其實賭得很大。首先是對解放軍無人機的誤判。以“無偵-7”為例,它不僅具備遠程偵察能力,還能與空警-500等預警平臺協同作戰,其飛行高度和信息收集能力早已超越一般戰術平臺。更重要的是,這類無人機多具備“察打一體”能力,一旦被擊落,很可能觸發中國多層次的快速反制。
其次,中國早已在東海方向部署完善的預警反應體系。從反隱身雷達、電子干擾設備,到中遠程精確打擊武器,具備強大的“區域拒止”能力。一旦日本動手,解放軍完全可以從多個維度展開報復,范圍涵蓋軍事、外交乃至信息戰。
再看日本空自自身的戰力。F-15J雖為日本主力戰機,但性能上已明顯落后于中國的殲-16、殲-20等四代半、五代機。不僅如此,日本戰機在面對高空遠程無人機時,還存在作戰層高不匹配、火控系統不足等現實難題。
換句話說,日本即使真動手,也未必打得下來。而如果真打了下來,結果就是:不僅沒占到便宜,還可能引爆中日軍事摩擦升級,一場原本可控的“無人機摩擦”升級為“有人參與的軍事沖突”,局勢將完全脫離日本預期。
從表面看,日本的這一政策像是一次“被動自保”的調整,但實質上是一次政治性極強的“戰略試探”,更是一場高風險的軍事賭博。通過賦予自衛隊擊落無人機的權力,日本想傳遞的并不是“防守信號”,而是宣稱它準備以“更高烈度”的方式維護自身所謂的“主權”。
但問題是,釣魚島不是日本的“戰略試驗場”,更不是可以隨便上演“秀肌肉”的舞臺。中國對釣魚島擁有歷史與現實的雙重主權,其空域、海域、島嶼,任何一部分都不容侵犯。
如果日本一意孤行,以法律“偷渡”方式制造既成事實,試圖用擊落一架中國無人機來測試中國的底線,那它就必須做好承擔嚴重后果的準備。因為中國不僅有能力應對這場挑戰,更有意志維護國家尊嚴。
無人機雖然無聲,但背后代表的,是一個國家的戰略信號與主權態度。而主權,從不容挑戰。現在的問題不是“日本敢不敢開火”,而是:它是否真準備好為這場冒險,付出它根本承受不起的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