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聊起新能源車,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插混/增程更穩妥。”
因為充電樁不普及,續航焦慮又真實——
電車再怎么誘人,真要買回家,多數人還是想留條“后路”。
可現在呢?風向開始變了。
你應該也發現了,越來越多消費者干脆一步到位,直接選純電車。
甚至理想這樣主打增程的車企,也開始大力推出純電新車了。
為什么短短兩年,態度就發生了這么大的轉變?
看完這篇,你就懂了,甚至會慶幸:還好知道得早,沒走彎路!
雖然很多人覺得,選了插混/增程,就能擺脫續航焦慮。
但實際上,并沒有那么理想。
一方面,“可油可電”的車型,純電續航普遍偏低。
以理想L6為例,純電續航標稱212km,看起來還行,但實際用起來,根本不經用。
正常情況下,滿電能跑到180公里就算不錯了;
到了夏天或者冬天,用電效率更低,往往直接跌到150公里以下。
關鍵是——你以為150公里就是實打實的續航?
太天真了。
因為當電量低于20%時,系統會強制開啟“保電模式”,也就是你看著還有電,實際根本用不了。
所以,真正能用的續航,遠沒有你想的那么多,很多人兩三天就得充一次電。
另一方面,它的充電體驗也遠不如人意。
說白了,不要以為都是新能源車,充電速度就是差不多的。
事實上,根本不是這樣的。
因為設計理念的問題,增程/插混的充電速度往往很慢。
拿純電車來說,現在好一點的車,差不多能做到5c 充電,12分鐘補充500km 的續航了。
但增程/插混呢?
目前還停留在2c 充電的階段——充個電,往往需要40分鐘,甚至更長時間。
純電續航短,充電效率又低,沒有家充的用戶,續航焦慮就出現了。
也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用戶干脆放棄折中選擇,直接轉向了純電。
簡單來說就是:
很多人買插混/增程時,是沖著“電油雙全”去的;
但真用了一段時間,卻變成了——能用電,就絕不碰油。
至于說為什么會這樣?說到底,是因為差距太明顯了。
譬如拿“使用成本”來說。
現在很多城市的電價,差不多一公里只要一毛甚至幾分;而用油的話,哪怕是省著開,也得五毛起步。
就這個差價,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夠接受的。
像有位理想L7車主就提到:
“一箱油加滿要六百多,跑個六七百公里就沒了;但充電,一次幾十塊就夠,心理落差真的太大。
雖然可以逼自己“靈活點”切換油電,但每次踩油門的那一刻,內心都會有種隱隱的負罪感。
結果就是——干脆換了純電車,徹底不糾結了。”
更關鍵的,是駕駛體驗。
純電行駛時,車子安靜、順滑,起步輕盈,一踩就走,整個過程特別“順”。
但一旦進入虧電狀態,整臺車立馬變了——變得拖沓、發悶,還伴隨著明顯的噪音和震動。
雖然這些表現,其實和普通油車差不多。
但問題是:就像穿慣了運動鞋,突然換回皮鞋,雖然能穿,但哪都別扭。
也正因為這樣,越來越多人開始買純電車了!
以前大家害怕買電車,是怕找不到樁,怕出門沒電,怕被困在高速上。
但你有沒有發現?最近這兩年,這種“充電焦慮”,已經越來越少見了。
無論是城市還是高速,充電樁都在肉眼可見地變多、變密集——
尤其是國家電網、特來電、星星充電這些頭部平臺,幾乎把主城區、高速服務區都鋪滿了。
這不是錯覺的,而是實實在在的改變….
譬如2018年那會,全國才30萬個公共充電樁,功率也就60kw。
就這種情況,電車肯定不好用。
但如今呢?
截至2025年4月,全國新能源充電樁總量已經高達1406.4萬臺,同比增長46.3%,其中公共充電樁399.2萬臺、私人充電樁1007.2萬臺。
也就是說:
以前是開著導航找樁,現在是走到哪都有樁;
以前是排隊等充電,現在是快充口一插就上,十幾分鐘搞定。
甚至很多新小區、商圈、寫字樓,也都開始配建專屬充電車位。
考慮到這個情況,自然越來越多人開始“買純電車”了。
說到底,不是純電車變得多完美了,而是整個社會的補能環境,已經在悄悄改變。
加之純電續航越來越長,充電速度越來越快——
大家喜歡買純電車,自然就變得很正常了,不是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