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話題“多地解禁中華田園犬”登上熱搜,引發廣泛熱議。據媒體報道,最近幾個月,廣州、深圳、長沙等多地宣布對中華田園犬“解禁”。這一變化,不只是對個別犬種的重新評估,更標志著養犬管理理念的轉變。從過去的“一刀切”,到如今更注重科學性與文化背景,田園犬“解禁”的背后,是城市治理思路的更新,也是創建人與寵物和諧氛圍的一次演進。
關于中華田園犬的禁養爭議由來已久,該爭議本質上是城市管理需求與本土文化保護的沖突。中華田園犬是中國幾千年農耕社會背景下的產物,有“中華國犬”之稱,屬于亟待拯救的本土犬種。但由于其基因不穩定,未經系統選育,同一窩幼犬性格差異大,具有難以預測的風險。再加上農村散養習慣及城市流浪犬中多為中華田園犬,疫苗接種率低下等因素,管理部門認為中華田園犬已形成公共安全隱患。2006年北京首次宣布禁養,隨后全國40多個城市相繼跟進,形成了?“一刀切”的管理模式。禁養令反映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傳統農村散養習慣與現代城市管理要求的深刻矛盾,而中華田園犬成為這種沖突的“替罪羊”,其負面形象很大程度上源于管理缺失而非犬種本質?。
禁養與解禁引發強烈關注,根源在于親近寵物是人的天性,也折射出城市養犬管理的復雜性。寵物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它們不僅是家庭的一員,更是人們情感的寄托。因此,對于養犬人士來說,一禁一解總關情,引發眾說紛紜,觸動社會公眾敏感的神經。文明養犬本身就是一個多方相互磨合、規則動態演進的過程,不存在絕對的、一成不變的標準。因此,隨著更多城市轉向科學化、精細化管理,這一持續多年的政策爭議正在走向新的平衡點,為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城市環境建設提供了一次有益的探索。
“中華田園犬”的解禁,是城市治理思路的更新,更是社會文化自信的體現。犬類管理的關鍵其實不在于“禁不禁”,而在于能否科學識別風險、明確飼養責任、配套制度執行。政策當平衡“安全”與“包容”,避免以管理便利犧牲文化根脈?!爸腥A田園犬”的解禁,并不是管理標準的降低,更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城市治理走向科學化、理性化的必然結果。這一轉變要求犬類管理部門在完善制度配套上持續發力,探索和完善如犬只芯片植入、強制疫苗接種、犬種標準建設、文明養犬教育和社會監督機制等,并對違法違規行為加強懲戒,逐步建立起系統化、專業化的現代養犬治理機制。與此同時,推動本土犬種的科學認定與有序保護,展現文化自信。唯有制度配套與文化保護并行,才能真正實現社會文明與人犬和諧共生。也可以說,解禁是精細化治理的起點,終點在千萬養犬人的責任意識。
養犬管理本就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題,而是一個需要兼顧安全、科學、情感的系統工程,當養犬管理回歸“文明養犬是每個人的責任”這一常識,走出“一禁了之”的治理困境,方能構建起人與寵物和諧共處的文明氛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