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幾年仗的烏克蘭,財政狀況已經走到了舉步維艱的地步,以至于什么損招都用上了。
最近,就有烏克蘭議員爆料,準備停止償還在五年后到期的、高達15億美援的中國貸款。
烏克蘭為什么要賴掉中國貸款?
除了財政狀況確實緊張之外,烏克蘭恐怕還存了別的心思.....
烏克蘭財政狀況
俄烏戰爭打到今天,烏克蘭不僅在戰場上傷痕累累,更在財政上陷入泥潭。
從公開數據顯示,2023年烏克蘭的財政收入約為2.7萬億格里夫納,合人民幣約5165億元,而同期支出卻飆升至4萬億格里夫納(約合7652億元),財政缺口擴大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赤字同比激增了46%。
這其中,軍費開支成為最大負擔——僅2023年,國防預算就上調了10個百分點,占財政總支出的52.3%。
換句話說,烏克蘭一半的財政支出,幾乎都砸進了戰爭這個“無底洞”。
到了2024年年初,情況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更趨緊張。
烏克蘭政府披露,2024年的財政赤字初步就達1.77萬億格里夫納,折合約420億美元,較上一年進一步上升了33%。
這意味著戰爭的“吞金”速度仍在加快,而國家的財政承受力卻接近極限。
不少分析人士指出,烏克蘭如今維系戰時運轉的“后方資源”并不來自于本國經濟,而是幾乎全部依賴于歐美國家的資金援助。
如果說俄羅斯能靠著本國能源出口和工業體系勉力支撐,那么烏克蘭的后勤保障更像是靠“朋友們接濟”。
戰爭初期,美歐支持聲勢浩大,大批援助迅速到位,但這樣的狀態并未持續太久。
從2023年下半年開始,西方對烏援助出現疲軟跡象。
歐盟宣布從2024年起,每月援助額度從15億歐元下降至10億歐元,美國也采取類似做法,將原本承諾的每月援助降低至10億美元。
烏克蘭方面原本希望每月從外部獲得35億美元,用以填補戰時財政的巨大缺口,但迫于現實壓力,后來不得不自降標準至30億美元。
在主要援助國“抽身”后,烏克蘭開始尋找更多“金主”兜底財政壓力。
于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以及部分盟國如日本、加拿大、英國等,成為其新的融資來源。
例如,IMF承諾2024年向烏方提供54億美元,日本表示將給予21億美元援助,加拿大也答應提供14億美元,而英國與世行則分別給出5.15億和2000萬美元的援助款項。
但依靠這些,烏克蘭依舊難以解決自己面臨的難題......
烏克蘭欠債不還
在財政狀況緊張的背景下,烏克蘭開始耍起了老賴模式。
就在6月下旬,一位烏克蘭議員在社交平臺上爆出猛料:烏克蘭政府已正式向議會提出請求,準備暫時停止償還來自中國的一筆貸款。
這筆貸款來自中國進出口銀行,金額為15億美元,原定還款期限是2030年。
但如今,基輔方面一方面想暫停償還,另一方面則打算借機與中方重新談判,希望爭取到更寬松的還款條款。
這位名叫熱列茲尼亞克的議員不僅放出了消息,還貼出了相關文件,內容清清楚楚寫著:“烏克蘭內閣將請求最高拉達批準臨時中止償還中國貸款。”
烏克蘭要當老賴,直接原因自然是因為財政狀況。
目前,其外債總額已超過1600億美元,光是每年支付的利息就接近100億美元。
戰爭打得越久,財政越緊張,債務壓力也越滾越大,試圖“緩一口氣”的沖動也就越強烈。
還有分析人士認為,烏克蘭這招,是在故意惡心中國。
有分析指出,烏克蘭對中國這筆15億美元的貸款,其實在整體債務結構中比重非常小。
與其欠歐美的上千億美元外債相比,這筆錢幾乎是“零頭”。
若真要減輕債務負擔,從財務角度出發,烏克蘭理應優先尋求歐美債務的延期或減免。
但顯然,烏克蘭并不敢這么做。
原因很簡單:它的財政命脈如今基本握在歐美手中,得罪這些金主無異于自斷生路。
因此,他們才把算盤打到中國的頭上。
不過,中方要想反制烏克蘭也是輕而易舉的。
比如,中國依然是烏克蘭重要的貿易伙伴之一,尤其是在農產品出口方面,中國長期是烏克蘭糧食的重要買家。
如果中方決定通過貿易手段施加壓力,烏克蘭想要輕松“賴賬”恐怕就沒那么簡單了。
從更大的格局來看,烏克蘭此舉無疑是在透支自身的國家信用,把本就脆弱的金融信任系統繼續往深坑里推。
如果未來局勢繼續惡化,這15億美元是否真的會被烏克蘭徹底賴掉,也許還不好下結論。
但可以確定的是,烏克蘭這一次“試圖賴賬”的姿態,已經讓外界看清了它的真實面目。
安東·尼爾曼:烏克蘭財政已走到命運的十字路口——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