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許多評論俄烏戰爭的自媒體一樣,我在行文當中經常用到兩個詞語:“文明”與“邪惡”。
曾有俄躉質問我:文明與邪惡的標準是什么?難道你說誰文明誰就文明、你說邪惡誰就邪惡?
問得好!
能夠這樣質問我的人,想必是俄躉中的天花板了。
這是個需要寫一部專著來討論的話題,咱能力不逮,就不做學術研究了,只談我的認知。
在我眼里,一個國家的官方擁有的權力和承擔的義務之間的比例是判斷文明與邪惡的關鍵標準。
下面是我用AI畫的一幅圖——
左邊的藍色代表官方的義務,右邊的紫色代表它擁有的權力。
當藍色多于紫色時,它就是文明的;當紫色多于藍色時,它就是野蠻的。
當紫色無限大、藍色無限小的時候,它就是極端野蠻之地。
我說烏克蘭是文明的一方,這就是主要依據。
有一個問題的答案可以看出烏克蘭官方承擔的義務有多大——
烏克蘭民眾被俄方炸毀的房屋由誰賠償?
仗打了三年多,地面戰爭基本都是在烏克蘭的土地上打,加上俄方一直以來持續不斷的使用無人機和導彈襲擊烏克蘭的后方城市,導致大量烏克蘭民眾的房屋被破壞甚至被摧毀。
從法理上看,這些損失當然應該由侵略者賠償。
但戰爭的結束還遙遙無期,烏克蘭的小老百姓也夠不著PT要他賠房子。
如果他們買不起新房,是不是只好自認倒霉?
總不能露宿街頭吧——烏克蘭的冬天,能凍死人的。
澤連斯基政府的做法:由烏克蘭政府進行賠償,將來官方再向侵略者索賠。
烏克蘭政府的賠償流程大致是這樣的——
官方有個機構叫“社區和領土發展部”,房屋被損壞的烏克蘭民眾可以向該機構提出申請。
房屋被徹底摧毀的,申請“房產證”,持證到市場上按規定的標準買房,由官方付錢;損壞嚴重的,申請“大修”,損壞程度較輕的,申請“小修”,都由“社區和領土發展部”面向市場采購。
為了防止其中發生腐敗現象,烏克蘭非政府組織“反腐敗總部”監督“社區和領土發展部”的資金使用情況。
“反腐敗總部”向全社會實時公開相關數據。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6月1日,因房屋被完全摧毀而申請“房產證”的人數為48387人,其中1.1萬人已經拿到了房子。烏克蘭官方為此投入了273億格里夫納。
提交的維修申請為147747份,目前已有9萬多人修好了房子。“小修”和“大修”平均耗資分別為73100和341500格里夫納。
不過,“反腐敗總部”前幾天投訴了“社區和領土發展部”,原因是審核并發放“房產證”和維修速度太慢。
當然,那些因為“速度太慢”而拿不到房子和得不到及時維修的人,也不需要睡在橋洞底下,因為他們還可以申請租房補貼。
拿基輔來說,相關政策規定:2022年2月24日以來房屋被損的市民,可以申請每月2萬格里夫納的租房補貼,一次性申請最長為12個月。
基輔市地方政府權力行政部門副主管瑪麗娜·本田發布消息稱,僅2025年就有超過3100個家庭獲得了這項補助。
此外,烏克蘭議會6月27日的決議規定,從今年至2027年逐步上調最低個人養老金的發放標準,無論戰爭是否結束。
至于侵略者,國際社會已經確認這樣的事實:他們將本國陣亡士兵的遺體混在返還的烏兵遺體中,從而將那些陣亡者列為失蹤人員,以減少撫恤金的發放。
這只是衡量文明與野蠻的指標之一,其他還有很多。
例如——烏克蘭軍方昨天公布數據稱,該國后方城市6月份共遭到5337架沙赫德自殺式無人機的攻擊,超過3月份的4198架,為開戰以來最多的一個月。
這些無人機的襲擊目標,主要是民用設施和建筑。
此外,我還想與部分讀友簡單討論一下烏克蘭先發允許外國駐軍的問題。
我昨天的文章里有這樣一段話:“1996年6月28日上午,經過數年的爭吵與斗爭,烏克蘭新憲法獲得通過,確立了基本的民主原則:保護私有財產、宗教信仰自由、允許外國軍隊駐扎……”
有讀友評論:“一句允許外國軍隊駐扎,我對烏克蘭就沒什么好感了。”
我回復他:“你對國際的認知被洗腦了。”
他反唇相譏:“你的意思是我們允許美國來駐軍就不是被洗腦了嗎?”
我原本承諾昨晚寫好本文并發到“繁與簡”中,但因外出未能寫成。
我不知道這位讀友是否原本對烏克蘭有好感,但他的思維顯然缺乏必要的邏輯性。
從邏輯上看,我反對將烏克蘭允許外國駐軍與對它有無好感聯系起來,不代表我認為所有的國家都應該允許外國駐軍,無法得出應該邀請美國來駐軍的結論。
是否允許外國駐軍,沒有好與不好、對與不對的問題,只是各國根據自己的需要作決定。
從實體上來看,世界上并沒有將外國在本國駐軍視為恥辱的認知,咱們不討論日、韓,歐洲多國有美國駐軍,多個阿拉伯國家也有。但人家并不認為這么做有何不妥。
近日,我看到一則視頻。視頻中,德國游客在華旅游時和當地人溝通,結果沒人聽得懂德語。那個德國游客抱怨說:你們該學點德語。當地人反擊說:你們應該要求駐德美軍學好德語。
德國人很認真地回答說:我們邀請美軍駐扎在德國,他們是來保護我們的,我們是朋友。
看得出來,那個本地人是想借此羞辱德國游客——德國的領土上駐扎著美軍。但人家并沒有屈辱感。
為什么有人會認為外國駐軍是恥辱呢?并非這年事本身有對錯之分,而是因為他們從小就被灌輸了這樣的認知,僅此而已。
還是那句話——我說了好多次——不要用自己的認知去評判世界,要以世界去評判自己的認知。
最后,再介紹一些有關俄烏戰爭的最新重要資訊。
1.歐盟與烏克蘭達成新貿易協議。
2022年戰爭爆發后,歐盟暫時免除了烏克蘭農產品的進口關稅。這項政策6月5日到期后沒有繼續執行。
我當時在文章里強烈批評了歐盟的自私。
6月30日,歐盟貿易專員和農業專員宣布了歐烏之間的一項新的長期協議,農產品互相出口,并要求烏克蘭在2028年前遵守歐盟農業標準,包括動物福利和農藥使用規定等。相關人員評論稱,“這項承諾與烏克蘭加入歐盟的路徑完美契合”。
我幾個月前就在文章里指出:歐盟想幫助烏克蘭贏得勝利,最有戰略意義的措施就是加快烏克蘭的入盟進程。如果因為程序問題快不了,那就先開啟歐烏之間的自由貿易,為烏克蘭輸血。
烏克蘭的軍工企業正以驚人的速度擴展著,但苦于資金不足,很多企業不能全力以赴地開動生產。
此次新貿易協議的達成,算是邁出了非常有意義的一步。
2.昨天——6月30日——下午,一艘載有100萬桶石油名為“維拉摩拉”號的油輪在利比亞附近發生爆炸。
該油輪曾停靠在俄國港口。自4月份以來,它已停靠過兩次。
海事風險咨詢公司Vanguard Tech報告稱,今年以來,已有四艘船只發生爆炸事件,它們的共同點是都曾停靠在俄國港口。
想必大家都猜得出是什么原因,我就不分析了。
3. 美國財政部6月27日發布第115B號通用許可證,將對俄13家最大銀行的制裁延長6個月。
此前有輿論稱美國將在該項制裁6月30日到期后不再延長。白宮官員對烏克蘭媒體表示:“川普政府沒有取消任何針對俄羅斯的制裁,完全沒有!”
4.波蘭計劃將炮彈產量在未來3年內提高5倍,從現在的每年3萬發提高到每年15萬至18萬發。
在烏克蘭戰場上,俄軍最高峰時每天發射炮彈超過7萬發。
和這上數字相比,很多歐洲國家的炮彈產量約等于零。
5.加拿大向烏克蘭提供17億美元貸款。
這筆貸款將依據ERA機制由凍結的俄國資產利潤償還。
根據ERA機制,烏克蘭總共可以得到500億美元支持。今年以來,烏克蘭已經從中得到約176億。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完成對烏克蘭合作計劃的第八次審查,近期將發放第9筆貸款——5億美元。
6.克宮發言人佩斯科夫29日將“和談”進展遲緩的原因歸咎于烏克蘭和美國,稱談判的進度取決于烏克蘭的立場、美國調解的有效性以及戰場發展。
川普任命的烏克蘭特使凱洛格昨天稱其言論為“奧威爾式的現實扭曲”,他反駁說,俄聯邦應該通過三邊談判來結束戰爭,并停止通過炮擊烏克蘭來拖延時間。
7.德國外長約翰·瓦德富爾在訪問基輔期間表示,德國將于2025年向烏克蘭提供創紀錄的援助——超過90億歐元,其中20億美元用于防空、導彈和彈藥。
8.《衛報》報道,澳大利亞將派遣最多100名國防軍人員以及一架E7A Wedgetail預警機前往歐洲支持烏克蘭。
這些士兵部署在歐洲,不進入實際戰區,主要執行非戰斗任務。
不要小瞧這100人,上戰場沖鋒陷陣固然太少了,但他們從事的情報和技術支持工作,以一當百或以一當千都不是夸張的說法。
此前《每日郵報》報道過這個消息,我沒敢信,直到《衛報》也報道了,直寫在這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