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韓寒 劉彬
6月30日,由國家圖書館主辦、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承辦的“方寸真微集萬象 壽越千年存古今——中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事業四十年”展覽在國家圖書館開幕。
“把紙質類文獻拍攝成膠片,可以大大縮小信息的存儲空間,還可以通過膠卷影像的數字化,讓一份文獻化身千百、嘉惠各界。一卷聚酯膠片可以保存500年以上。”展覽上,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副主任張陽正耐心地向觀展人解釋縮微文獻的意義。
展覽通過文獻實物、技術設備、歷史檔案、影像資料和沉浸式互動體驗等多種形式,全面回顧四十年來我國圖書館界在文獻縮微保護領域的實踐探索與所獲成果。
國家圖書館保存的敦煌寫經縮微膠片 光明日報記者 韓寒攝/光明圖片
守護典籍
中華文明五千年,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典籍。如何保存這些典籍,成為一道難題。
“縮微”——將各類紙本文獻和數字資源通過拍攝轉換成縮微膠片,長期無損保存,是一種方式。
1948年,國家圖書館的前身北平圖書館從國外購入一套縮微攝影設備。新中國成立后,開始用這套設備縮微復制館藏善本文獻。然而,在全國范圍內,縮微技術并未普及。
“1982年,學者任繼愈赴山東曲阜查閱孔府檔案,目睹珍貴文獻因保存條件不完善而瀕臨損毀后,心急如焚。他提出建議,力主采用縮微技術搶救古籍,這一建議得到了國家的重視。1985年,原文化部圖書館事業管理局組建成立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拉開了全國公共圖書館利用縮微技術搶救珍貴文獻資源的序幕。”張陽回顧。
據展覽介紹,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成立后,立足全國、統籌規劃、建章立制、搭建流程,聯合全國25家成員館、19家資料館,構建了覆蓋全國的文獻搶救保護網絡。
截至目前,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及成員單位累計拍攝古籍善本、民國文獻、少數民族珍貴文獻等各類文獻近20萬種,8000余萬拍,其中包括“敦煌遺書”、《永樂大典》等多部國寶級典籍。
在展覽上,記者見到了幾十卷極為珍貴的縮微膠卷——20世紀30年代王重民、向達等遠赴英、法等國拍攝的敦煌經卷的膠卷,美國國會圖書館贈送給北平圖書館的《東漢文鑒》等善本古籍的膠卷,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與我國交換的英藏敦煌寫本的縮微膠卷,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庭審記錄縮微膠片等。
在數字化時代,面臨越來越多的存儲技術,縮微膠片有什么優勢和存在的必要性?
“縮微膠片不受電磁輻射和網絡攻擊等影響、可實現信息的安全存儲,聚酯膠片的壽命超過500年、可實現無損儲存,成品制式規范、便于管理,具有不可更改性、具有法律效力,大大節省文獻存放的空間。”國家圖書館縮微文獻部攝制與技術服務組組長楊曉微解答了記者的疑惑。
精益求精
縮微文獻僅僅是拍攝、保存膠卷那么簡單嗎?答案是,遠遠不是。
在拍攝之前,先要對文獻進行整理。文獻不全的,要先把文獻補全。據介紹,縮微中心成立后,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成員單位館藏文獻的專題普查工作。
“為了補全珍貴文獻,縮微中心的工作人員足跡遍及全國,曾經創造了出差9天奔波11地、每晚都睡在火車上、沒有一天在旅館住宿的出差紀錄。”張陽介紹道。
“館藏補缺工作還得到了全國各地相關單位的大力支持。比如,天津圖書館拍攝《新華月報》時,因為期數不全,曾向北京圖書館求援。然而,北京圖書館也存在缺期情況,便向新華社求援。新華社了解情況后,立即派人查找原件,委托專人送到了北京圖書館,供縮微存檔。”張陽說。
文獻補全之后,要按照統一標準拍攝存藏。
縮微中心先后組織、參與制訂和修訂多項國家標準,如《文獻資料縮微復制范圍及有關規定》《在35毫米膠片上縮微攝制線狀古籍的規定》《古籍縮微品著錄條例》《報紙縮微攝制規范》《35毫米銀鹽無孔片報紙縮微拍攝標準》等。
紙質文獻分藏在各地,拍攝的工作人員不一樣,會影響入庫成品的質量嗎?
縮微母片入庫之前,要先經過質檢。國家圖書館縮微文獻部計劃與協調組副組長樊向偉將質檢的方法歸納為“四繞八檢法”,即經過4次繞片檢查8個方面的內容——解像力計算是否正確,膠片密度是否合規,物理外觀是否整潔、有沒有與文獻無關的影像內容,題名標板、著錄標板是否齊全,文字是否清晰、內容是否完整等。
通過質檢的膠片會進入庫房進行長期保存。國家圖書館縮微文獻部綜合管理與典藏組副組長陳月婷介紹:“縮微中心庫房分為母片庫、拷底片庫。截至2024年底,縮微母片庫共藏有包括善本、古籍、報紙、民國書、期刊、新中國成立初期圖書等多種類型在內的縮微文獻母片22萬種、12.8萬卷,拷底片庫現存各類縮微膠片共計21.5萬種、28.0萬卷。”
記者見到,敦煌寫經、《趙城金藏》等珍貴典籍的膠卷靜靜地排成列,整齊地躺在白色的鐵柜子里。恒溫恒濕的環境,讓它們幾乎可以永續流傳。
化藏為用
作為一種高度安全的文獻保存方式,縮微膠片除了具備節約空間、保存周期長等優點外,還可通過再次數字化以及出版等方式,化藏為用,讓珍貴文獻傳播得更廣。
縮微膠片數字化,是指將拍攝的縮微膠片通過掃描等方式轉化為數字影像,通過去污、糾斜、色彩及亮度等調整過程,以及文獻整理后,向公眾開放。
記者發現,展覽特別設置了“膠片閱覽區”,觀眾可通過縮微設備直觀感受縮微膠片的真實細節。
在展覽現場,還有縮微膠片資源開發情況的介紹,以及相關實體書籍的展陳——40年來,根據相關縮微膠片,共整理出版了近600套精品文獻。
“《早期中文報紙創刊號》《中國建筑史料編研(1911—1949)》《近代黃河文獻匯編》等圖書,讓相關出版社獲得了經濟效益。”張陽介紹。
據了解,截至2025年6月,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共存藏5.7萬余種古籍縮微品文獻。其中,有《趙城金藏》1281種、宋人文集善本275部、清代(含清代)及清代之前的方志文獻6529種、平館藏書(原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甲庫善本藏書)2644種,以及南宋輯熙殿、元翰林國史院、明文淵閣、清內閣大庫等皇家珍藏和明清及民國以來許多私人藏書家的畢生收藏。
業內人士表示,通過縮微拍攝技術讓紙質文獻妥善存藏,再通過全彩色影像數字化技術讓它們公之于世,是文獻縮微這項被稱為“人類文明火種庫”技術的職責,也是這一事業傳承文明、傳播文化的使命。
展覽在國家典籍博物館第六展廳面向公眾免費開放,展期將持續至2025年7月31日。
來源:光明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