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弟喜歡樹木,家中老宅翻修后就在院里栽了幾棵樹,有西府海棠、李子、黑棗(往柿子方面培養)和五角楓。五角楓是我提議的,長勢良好,去年黑棗也結果,吃了幾顆,味道不錯。
李樹和海棠樹未達到預期,年年被膩蟲拿捏的可憐兮兮,至今未嘗果實。究其原因,主要是受綠色環保主義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對于打藥滅蟲縮手縮腳畏首畏尾,以至于兩顆果樹的相貌很有點慘不忍睹。于是把李子又改嫁成桃子,依然受到膩蟲等青睞。眼見得吃不成果子有點著急,又加栽了一棵杏樹。
杏是童年少年時期唯一能夠每年吃到三五顆的水果,那滋味印象極深常能引起口水的回憶。當年果樹都是生產隊的,收獲之后要賣給國家,實際上就是城里人,因為國家這個概念是吃不了水果的。也會有點剩余在村里賣,需要花錢才能吃到,或許某只老母雞勤快仁慈計劃外多下了一個蛋,就可以換幾個杏吃。
孩子們還有吃杏的途徑。杏剛長成拇指肚大小時就摘下來送到嘴里,澀不唧唧的,核還是軟的,仁是水狀。繼續成長到杏核殼硬了摘下嘗,是鮮美的酸味為主了。再接下來杏發黃發紅就不容易摘到,生產隊派人手持鐮刀在杏林里轉來轉去,瞪著溜圓的眼睛搜尋著膽敢偷社會主義杏的壞分子。當然,偶爾趁其不備還能摘到一兩個,不過要冒抓住被打罵批斗的風險。
因此,對于杏很有感情。而杏也不負所望,樹苗蹭蹭長,轉眼長成了一棵杏樹,開花結果。每次回家都到樹旁看看,眼見得由花變成果,果實一天天大,到了端午前后表皮慢慢泛紅頗具杏樣了。大家圍著樹伸脖子瞪眼地點數有多少顆,預估收成。經幾次幾人反復清點,樂觀地估計能收30枚。于是暢想著吃杏的美妙時刻。
惦記著吃杏的不單是我們兄妹,另一股勢力也在暗中窺測著杏的成熟情況。它們流著三尺長的哈喇子伺機而動,正是:金風未動蟬先覺,暗算無常鬼不知。這股勢力以麻雀為主并有喜鵲助紂為虐。它們成群地撲向杏樹,專揀成熟的啄。一只麻雀吃不下一顆杏,但杏兒飽受摧殘,遍體鱗傷,不堪忍受者竟落樹而去。
二弟看在眼里急在心頭,豎著耳朵聽雀叫瞪著眼睛看雀鬧,每每及時或不及時地從事著驅鳥的勞作。畢竟鳥太多而又閑得無聊,人又少又要干其它工作,人進鳥退,人退鳥進,人疲鳥啄,好杏一天天見少。趕忙發出江湖令:麻利兒回來吃杏吧!
事不遲疑,周末回去開個“蟠杏會”飲酒品杏,生活要有儀式感嘛!何以“蟠杏會”?理由有三。其一,我家這杏個大肥美幾近于桃,以蟠桃類比謂之蟠杏。其二,因杏為題周末聚會可比王母之蟠桃會。其三,好物共賞又可與金池長老之“佛衣會”相比——好像又不太恰當,因為沒有黑熊怪,暫以麻雀頂替吧。
理想狀態是收獲30枚杏,按照常聚人口10人計,人均3枚。由于雀鳥偷襲冰雹侵害,中道崩殂者眾,那些不幸中途墜落及遍體鱗傷無法救治者或夭折或提前落肚,待到正式采摘時囫圇之身者僅余10顆。這不打緊,關鍵是史上第一次吃到了不用提心吊膽去生產隊樹上偷摘或不用花錢購買的自家的杏,而且酸甜適宜,鮮美多汁。
王革華,1961年生,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84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工業自動化專業,1987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管理工程專業,工學碩士。研究領域為能源系統分析與規劃,側重于農村能源、新能源經濟與政策分析,能源與氣候變化等。1987~2001年在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工作,曾任能源環保所所長。2002年至今在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曾任副院長,主講研究生課程《能源與可持續發展》《新能源概論》。著有《能源與可持續發展》《新能源概論》《新能源:人類的必然選擇》《縣級農村能源綜合建設規劃》《農村能源項目經濟評價》等專業著作,以及《半瓶集》《無所集》等詩文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