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9月,八屆一中全會如期召開。會議的氛圍復雜,既有喜悅也有憂慮。例如,康生由于選票不足,被降職為政治局候補委員,而王稼祥則是全票當選,擔任中央書記處書記。然而,毛主席早已察覺到有人會對會議產生質疑,甚至可能來找他,因此他早早準備好應對措施。果然,不久后,毛主席的房門被敲響,來訪的竟不是康生,而是王稼祥,這讓毛主席感到意外。
王稼祥進門后,急切地說道:“主席,這次選舉讓我感到愧疚,身為書記處書記,這是一個重擔,我希望黨組織能將這個職務交給更為有能力的同志來擔任。我曾犯過教條主義的錯誤,因此真誠地請求黨中央考慮我的辭職。”毛主席聽后,不禁感到有些哭笑不得:他知道很多同志可能因選舉得票少而感到不滿,但王稼祥這個全票當選的卻來向他辭職,這種情況實在罕見。轉念一想,毛主席明白了:王稼祥是個謙遜的革命者,做事從不爭搶位置,肯定是出于謙讓的心態。
毛主席微笑著擺了擺手,說道:“你為什么不能當書記處的書記?早就該是你來做了,你為黨做出的貢獻難道還不夠嗎?”然而,王稼祥仍堅持推辭,這時毛主席略帶霸氣地說道:“你有什么別的事情要找我嗎?如果沒有,那就接受這個任務吧。”看到毛主席那期盼的眼神,王稼祥感到無可奈何,最終只能接受這個重要職務。
康生聽聞此事后,不禁感嘆:自己選上了卻不愿擔任,要是能換成自己,那該多好啊!這一幕令現代人也感到吃驚,竟然還有不愿意擔任領導職務的官員。那么,王稼祥到底是怎樣的人呢?為何毛主席如此看重他?
答案可以追溯到1931年。當時,王稼祥正在莫斯科留學,他第一次來到蘇區,并與毛主席見面。當時的留蘇派人士對毛主席的土地革命抱有些許高傲,然而王稼祥卻和毛主席一見如故,談得非常愉快。此后,王稼祥被任命為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主任,還擔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成為蘇區的重要領導人之一。
由于王稼祥的高位,他親身經歷了毛主席對蘇區建設的深遠影響,尤其是在反圍剿戰爭中,他親眼目睹了毛主席的戰略決斷。尤其是在第二次到第四次反圍剿中,毛主席的指揮風格令王稼祥深感欽佩,他親眼見證了毛主席力排眾議,堅持誘敵深入的戰術。在一次次勝利中,王稼祥成為了毛主席最早的支持者之一,并在一些外來領導批判毛主席軍事路線時,堅定地為毛主席辯護。
1932年,王稼祥公開發表言論,強調紅軍之所以能強大,與毛澤東同志的正確路線密不可分,反對解除毛主席在紅軍中的領導職務。隨著博古和李德等人的領導策略失誤,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讓王稼祥更加堅定支持毛主席。在湘江血戰后,雖然一度有所猶豫,但他最終徹底站到了毛主席一方,并多次站出來反對博古李德的錯誤策略。
在遵義會議上,王稼祥冒著受傷的身體,嚴肅地批評了博古和李德等人的錯誤,毫不猶豫地支持毛主席。他還提出,為了避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必須重新調整領導班子,由毛主席領導軍事事務。最終,這次會議為毛主席的領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會議決定由張聞天代替博古負責黨務,并成立了毛主席、周恩來和王稼祥的指揮小組。
會議之后,王稼祥繼續在中國革命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抗日戰爭爆發后,他被任命為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負責聯通中共與共產國際,肩負著重要責任。通過他的努力,共產國際對中共內部情況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堅定支持毛主席作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1938年,王稼祥帶著這一認知回國,并召開了歷史性的六屆六中全會,為鞏固毛主席的領導地位貢獻了重要力量。這次會議的召開,不僅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奠定了基礎,也為全民族抗戰的勝利指明了方向。
抗戰即將結束時,王稼祥總結了毛主席自創建紅軍以來的諸多理論和實踐,并于1943年寫出了7000字的文章,首次提出毛澤東思想的概念,明確指出毛澤東思想就是中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雖然劉少奇同志對毛澤東思想的系統化理論化做出了重要貢獻,但王稼祥的貢獻同樣不可忽視。
毛主席與王稼祥之間的關系極為深厚,兩人曾共同經歷黨的艱難時刻,因此毛主席對王稼祥始終非常信任。從六屆六中全會開始,毛主席擔任中央軍委主席,副主席則由周恩來、朱德和王稼祥擔任。值得注意的是,王稼祥是三位副主席中唯一一個一直陪伴毛主席,常駐延安,協助主持中央軍委工作的。
到1941年,中央決定由毛主席、王稼祥、任弼時、張聞天等七人組成中央書記處工作會議,其中毛主席、任弼時和王稼祥為必到成員。那時,中央書記處實際上承擔了政治局的職能,是黨的核心決策機構,因此王稼祥在黨內地位極為重要。
然而,隨著歷史的進程,1943年中央書記處進行了改組,毛主席、劉少奇、任弼時組成了新的中央書記處,王稼祥則與毛主席共同擔任宣傳委員會的正副書記。雖然他退出了中央書記處,但在黨的歷史發展中,王稼祥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在后來的整風運動中,王稼祥擔任高級學習組副組長,繼續支持毛主席的工作。
1945年中共七大召開時,由于身體原因,王稼祥未能親自出席,但毛主席仍親自為他拉選票,讓他成為候補中共中央委員。在解放戰爭時期,王稼祥積極參與東北的工作,為解放戰爭做出了重大貢獻。建國后,王稼祥力薦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并且毫不顧忌個人利益,在1949年10月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首任駐蘇聯大使的身份離開了北京。
直到1951年,在毛主席的力推下,王稼祥才回國。1956年,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王稼祥憑借自己對黨和革命的卓越貢獻,全票當選為書記處書記,重新回到了中央領導人的行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