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健兒子當導演?沒走后門,反而蹲地下室剪了三年片子。
最近刷到小沈陽女兒去韓國出道的新聞,評論區都在說“星二代就是好,資源隨便挑”。但我偏要講個反例——李雪健的兒子李亙,進娛樂圈五年,沒蹭過老爸半點光環。
放著老爸的資源不用,他偏要自己闖。
李亙高考沒考上北電,換別人早找家里鋪路了,他倒好,轉頭學日語去日本留學。在便利店打工、給劇組當雜工,住過半年地下室,最后跨考導演系研究生。畢業時,李雪健要是打聲招呼,兒子進組當副導絕對不難,可李亙選了最笨的路:給《戀愛中的城市》當剪輯師,每天對著電腦一幀一幀修片子,熬了整整三年。
這事兒挺有意思。現在好多星二代進圈,要么直接當主演,要么掛個導演頭銜,資源比普通人多十倍。但李亙偏要從“邊角料”做起,用他自己的話說:“老爸的光環是頂帽子,我想先看看自己的頭型。”
他這股子擰巴勁兒,可能遺傳自李雪健。
當年李雪健拍《焦裕祿》,為演好肝病發作的戲,在腰上綁緊皮帶勒到冒冷汗;拍《橫空出世》時鼻咽癌犯了,嗓子疼得說不出話,頂著風沙背臺詞,一遍不行就十遍。老戲骨的狠勁兒,李亙全學去了。
去年看他導演的《如果有一天我將會離開你》,才明白這小子多能熬。電影里的“南國亭”中華料理店,是他留學時打工的地方。12年前他在這兒刷碗時,老板問他“以后想干啥”,他說“拍電影”,老板笑他“瘋了”;12年后他帶著團隊回來拍電影,老板直接關店十多天,說“當年那小子沒瘋,是我眼拙”。
這種故事放別的星二代身上,早寫成“背靠大樹好乘涼”了,李亙偏要寫成“自己種樹自己澆”。他的劇本最早拿給創投會時,沒人知道他是李雪健兒子,全靠自己講創意、改本子,最后拿到王紅衛、莊麗真兩位資深監制的投資。拍的時候更絕,他主動“讓位”,不讓主角光環蓋過群像,連配角的臺詞都磨了七版。
對比最近另一位星二代——劉震云女兒劉雨霖拍《一句頂一萬句》,劉震云沒給她開綠燈,反而要求她和其他導演一樣交方案、講創意。劉雨霖帶著團隊在河南小縣城蹲了三個月,琢磨老百姓的說話方式,最后電影上映,觀眾夸的是“導演有靈氣”,沒人先提“劉震云女兒”。
你發現沒?真正能撕掉“星二代”標簽的,從來不是躲著光環走,而是把光環變成路燈——照亮自己的路,也讓別人看見你腳下的坑。李亙把初剪版電影拿給李雪健看時,老爺子直接說“不行”,他咬著牙改了三版,第二回再遞過去,李雪健才點頭:“這回,是你自己的東西了。”
現在再看李亙的采訪,他說“不抵觸‘李雪健兒子’這個標簽,但希望別人提到我時,先說‘他導的那部電影’”。這話聽著實在,比那些喊著“要擺脫父親陰影”的星二代,多了份踏實。
最后想問:要是你有個能在娛樂圈鋪路的爹,你會選“走捷徑”還是“自己闖”?反正我挺佩服李亙這股子勁兒——星二代的光環從來不是枷鎖,把它變成墊腳石,才是真本事。
聲明:本文中信息來源于網絡,不保證完全正確無誤,僅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