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462字 | 閱讀需6分鐘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芬芳美麗滿枝椏,又香又白人人夸……”一曲江蘇民歌《茉莉花》憑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傳唱海內外,成為我國民歌作品中的經典。
雖然《茉莉花》在民間常被視作“江蘇省歌”,茉莉花也于2007年被確定為江蘇省花。但鮮為人知的是,茉莉花其實是兩千年前沿著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舶來品”,最終在江蘇大運河畔落地生根、蓬勃繁衍,成為江蘇乃至中國的重要文化符號。
據農業史學者研究,茉莉花的起源主要有三種:
一是起源于羅馬帝國
西漢學者陸賈在《南越行紀》中記載:“南越之境,五谷無味,百花不香,唯茉莉花特芳香者,緣自胡國移至,不隨水土而變。”這說明2100多年前,茉莉花就已從西方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嶺南地區。西晉植物學家嵇含的《南方草木狀》也有記述:“耶悉茗花、末利花,皆胡人自西國移植于南海,南人憐其芳香,競植之。”其中“末利花”即茉莉花,可見魏晉時期茉莉花已經在南方廣泛種植。
二是起源于波斯地區
波斯地區即今天的伊朗高原地區,是古代重要的農作物和栽培植物起源地。唐朝段公路在《北戶錄》中記載:“又耶悉茗花、白末利花,花紅者不香,皆波斯移植中夏。”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描述道:“茉莉原出波斯,弱莖繁枝,綠葉團尖。初夏開小白花,重瓣無蕊,秋盡乃止,不結實;其花皆夜開,芬香可愛。”“耶悉茗花”即與茉莉同為木犀科素馨屬的素馨花。波斯盛產茉莉,因此到清代,《御定佩文齋廣群芳譜》等古籍均認為茉莉花:“原出波斯,移植南海。”
傳為北宋趙昌所繪《茉莉花圖》
三是起源于古代印度
北宋李格非的《洛陽名園記》中寫道:“而又遠方奇卉,如紫蘭、抹麗、瓊花、山茶之儔,號為難植,獨植之洛陽,輒與其土產無異。” 南宋詩人王十朋云:“沒利名佳花亦佳,遠從佛國到中華。老來恥逐蠅頭利,故向禪房覓此花。”南宋文學家鄭域也吟詠:“風韻傳天竺,隨經入漢京。香飄山麝馥,露染雪衣輕。”其中“抹麗”“沒利”均指茉莉花,他們認為茉莉花來源于“佛國”“天竺”,也就是印度。
茉莉花喜溫暖濕潤,適宜在通風良好、半陰的環境生長,多數品種畏寒、畏旱,不耐霜凍、濕澇和堿土,冬季若持續低溫極易死亡。因此,茉莉花傳入中國后,雖然在西北至南方開始廣泛種植,但唐宋以后,江蘇大運河沿線成為茉莉花種植和茉莉文化興盛的重要區域。
明代畫家陳淳所繪《茉莉》
江蘇地處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匯點,并通過大運河與陸上絲綢之路相連。茉莉花隨著異域船隊落戶大運河,深受大家喜愛,成為“運河之花”。
茉莉花色嫩白,香味濃厚,少女多做成簪花頭飾,扮靚自己。明清時期運河碼頭上,城市深巷中,少女商賈們賣茉莉花的叫賣聲,成為運河市鎮的一道風景線。清初詞人朱彝尊《侍香金童·茉莉》描繪的就是這樣一幅生活畫卷:“暑雨初過,密葉傳香遠。忍才露、芳心先掐看。攏髻松松簪一點。便到黃昏,卸時猶戀。 怎得知、午日珠江江上宴。把墻角、籬根齊剪。結取畫船屏四面。更有人兒,兩鬟都滿。”
《茉莉花》明清古樂版本
在揚州,“茉莉巧攢化蝶魂,夜來香泛露為痕。南門花院聲聲叫,還倩盈筐賣遠村。”(林蘇門《續揚州竹枝詞》)。在泰州,“素馨茉莉撲人香,一笑掀簾窈窕娘。卻好笛聲新度曲,大東橋畔晚風涼。”(朱余庭《海陵竹枝詞》)。在蘇州,“書卷旗枰與酒樽,蕩搖小艇出閶門。山塘避暑歸來晚,茉莉珠蘭買幾盆。”(宗信《續蘇州竹枝詞》)。在南京,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也有描寫:“兩邊河房住家的女郎,穿了輕紗衣服,頭上簪了茉莉花,一齊卷起湘簾,憑欄靜聽。”
蘇州茶廠采摘茉莉花
(圖片來自“江蘇蘇化集團有限公司”公眾號)
中國是茶葉的發源地,宋代便出現了各種花茶技藝。人們發現茉莉花有安神醒腦、解抑郁的功效,于是發明了茉莉花茶。明清時期,以花窨茶的手工作坊在南方出現,1938年茶商把窨花工藝引入蘇州。1952年經公私合營之后組建的蘇州茶廠,承襲了所有花茶的傳統工藝,并以“虎丘”作為其系列花茶的品牌。蘇州茶廠最盛時年產量40000擔,產品暢銷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深受南北茶客的歡迎,還多次入選人民大會堂國宴茶,作為外交國禮饋贈與各國元首。1982年,“一級三窨的玉露”茉莉花茶榮獲國家優質食品銀質獎,這是茶品類國家最高獎之一。
南京也曾是江蘇省數一數二的“茉莉花茶”生產基地,1949年南京為支持花農創辦了“南京茶廠”,收購花神廟生產的香花。20世紀70年代,南京茶廠擴大生產,茉莉花的種植范圍從花神廟、天妃宮,延伸到江寧牛首山、江浦老山、棲霞攝山等地。20世紀80年代初,南京茉莉花產量曾達到6萬多公斤,其中一半以上產自花神廟。
茉莉花在江蘇大運河沿線的種植,催生出民歌《茉莉花》。《茉莉花》起源于佛教音樂《八段錦》,大約在元末明初被改編成《鮮花調》。隨著明代京杭大運河的開通,《鮮花調》隨著人員流動由南向北傳播,在今天大運河沿線多個省市都能聽到人們傳唱《鮮花調》。比如河北南皮的《鮮花調》,歌詞、旋律和江蘇相似,但帶有呂劇四平腔的拖腔旋律。揚州是《鮮花調》成型的關鍵地區,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刊刻的揚州戲曲腳本《綴白裘》第一次在文獻中著錄了《仙花調》(即《鮮花調》)的歌詞。清道光元年(1821)刊刻的《小蕙集》中,則收錄了揚州清曲家王萬卿演唱、張中操記譜、武俊達校訂的早期《鮮花調》曲譜。
清代道光年間《鮮花調》的工尺譜
位于南京市六合區的茉莉花采風紀念碑
18世紀末,《茉莉花》又經在華的外國人整理,傳入歐洲、南美等地。1924年,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把《茉莉花》作為音樂主題融入新創作的歌劇《圖蘭朵》,1926年公演后,在西方世界引起巨大轟動。1942年冬,作曲家何仿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區采集到揚州儀征、南京六合一帶民間流傳《鮮花調》,并于1957年改編定稿,以《茉莉花》為名廣為流傳。在1997年香港回歸、1999年澳門回歸、2008年北京奧運會、2022年天宮空間站等等重大活動中,茉莉花的旋律一次次回蕩……
壯麗秀美的京杭大運河和古樸滄桑的絲綢古道一起,將“列作人間第一香”的茉莉花引入中國,帶到江蘇,走進千家萬戶。無論是曾經的簪花、花香、花茶,抑或由此衍生出的民歌乃至各種品牌標志、造型創意,茉莉花正綻放出更加濃郁的時代芬芳。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