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起,成都至北京“夕發朝至”動臥列車將正式開行,用11個小時的“睡眠旅程”,重構1800公里京蓉商務出行的時空邏輯。
這趟每日兩班的“時空折疊”列車,將在夜色中穿越巴山蜀水、華北平原,于次日清晨精準抵達北京豐臺站。它不僅是鐵軌上的新速度,在京津冀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加速融合的背景下,這條夜間鐵路走廊更被往返京蓉的企業家們,視為“創新要素的輸送帶”與“商務成本的時間賬本”。
CRH1E-1061臥鋪動車組
科技領航者的協作新通道
? ?
“前段時間參加人形機器人國家標準制定會議就在北京。這種‘夕發朝至’的形式對我們與京津冀資源協作特別方便。”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創始人張睿睿對即將開通的京蓉動臥充滿期待。
這位海歸博士,回國創業后一直致力于打造“真正擁有大腦”的機器人——讓機器人具備像人一樣的大腦、小腦、肢體,具有理解、推理和執行三合一的強人工智能能力。而京津冀地區聚集了全國60%以上的機器人領域重點實驗室和標準組織,是他必須頻繁對接的資源高地。
每年需往返京蓉數十次的他,以往只能在飛機與高鐵間做選擇:“飛機雖然飛行時間短,但機場遠離市區,值機安檢耗時長,晚點風險高;而白天的動車則需占用整個工作日,時間成本巨大。”他告訴記者,此前團隊每次赴京工作都需精心安排行程,至少要提前一天出發。而這趟動臥的“夕發朝至”模式,不僅每年將為企業家節省十余天的有效工作時間,更使“當天溝通、次日達”的協作模式成為現實。
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
“創新中心與京津冀地區的合作正在深化。不僅為多個企業提供機器人人工智能平臺級解決方案,還與北京多所高校建立產學研合作。隨著人形機器人國家標準的推進,這種跨區域協作將更加頻繁。”作為成都市政協委員,張睿睿也曾在成都市兩會上建言獻策,致力于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在他看來,這條鐵路對科技創新企業具有特殊價值,動臥列車的開通將實質性縮短技術交流的時空距離。
更深遠的影響在于人才流動。張睿睿的團隊中超50%成員擁有海外博士學歷,這些人才經常需要在成都的研發中心與北京的學術機構間穿梭。“當高端人才不再為跨區域奔波所累,創新要素才能真正活起來。”
車廂內部
醫療科技先鋒的生態鏈接器
? ?
“‘夕發朝至’動臥是真正的區域融合加速器。”在成都博恩思醫學機器人有限公司創始人李耀博士看來,這種交通方式的價值遠不止于節省時間。當前,博恩思正在不斷擴展機器人手術的邊界,包括AI遠程手術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對他而言,這條夜間鐵路走廊具有三重戰略價值。
“它是臨床資源整合器。”李耀說,成渝地區有著雄厚的技術創新能力,而京津冀擁有強大的醫院體系。“通過‘夕發朝至’的通道,我們能更便捷地鏈接頂尖的臨床專家、研究平臺和政策資源,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跨域協同。”他解釋到,以前去北京和專家討論方案至少得安排2天,如今從成都下班后乘車,翌日清晨即可進入手術室和醫生面對面溝通。“合作的時空壁壘正在溶解。”
“它還是人才引力倍增器。”李耀提及,以前人才南下北上還需“請一天假”,現在只需一個晚上的列車行程。對于科技企業來說,這意味著可以吸引更多元化的人才,無論是京津冀的工程師、醫生,還是科研合作者,都可以高效來川、常態往返。這種“零請假差旅”模式,讓博恩思可以實現兩地人才周循環。
“它更是資本流動的催化劑。”他表示,成都的幸福感和創新活力,加上便捷的交通網絡,讓更多投資人近距離了解成都,了解成都造科技,最終形成完整的產業生態。
在手術機器人的金屬光澤中,李耀看見更大的未來:“這條軌道鏈接著成渝的智能醫療高地與京津冀的創新策源地。當醫生、工程師、投資人成為這趟列車的常客,中國醫療科技的創新生態才真正活起來。它讓我們有信心,以成都為原點,鏈接全國頂尖資源,打造面向未來的智能醫療新高地。”
CRH1E-1061臥鋪動車組
跨越南北的創業者“時間賬本”
? ?
“我在清華大學完成碩士學業,又在這里攻讀領軍工程博士,可以說是鐵路系統的‘老熟人’了。”影目科技合伙人張星智笑著展示手機里積累的高鐵行程記錄。作為一名企業高管,他帶領團隊成功推動公司研發的GO系列產品和成都世運會合作。
這位往返京蓉的“空中飛人”有著獨特的時間經濟學:“以前最喜歡睡一晚綠皮火車,節省一晚住宿費,清晨抵達直接工作。現在動臥升級了這個模式。”
張星智的業務版圖中,成都擁有豐富的行業應用場景資源,同時積聚了大量內容制作團隊,而北京高校、產業合作資源豐富,兩者恰好形成互補關系。也因此,他需要頻繁對接清華等高校科研團隊,參與國家重大課題,同時協調政府部門資源。
“晚上航班常深夜抵達,機場到市區打車又耗時。而動臥在市中心發車和到達,整體時間和舒適度都更優。”他細數動臥優勢時特別強調準點率——這對參加重要會議的企業家尤為關鍵。
影目科技與北京的合作正在深化。他們為成都世運會提供的20臺同傳翻譯眼鏡支持40多種語言實時互譯,這項技術正與北京高校聯合研發下一代產品。“當我們的技術顧問清晨從動臥下車,上午就能在實驗室調試設備,這種效率以前無法想象。”
這趟連接中國西部科技高地與京津冀資源樞紐的列車,承載著更多蓉城企業家的期待。當更多企業家不再為旅途所累,當人才與技術流動不再受地理束縛,城市群協同發展才能真正釋放創新動能。流動的中國,正以新的速度奔向未來。
影目科技 全球首款量產1080P高清一體式AI+AR眼鏡
兩地創業者的“產業新機遇”
? ?
北京與成都,跨越1800公里的雙城,因一條無限延展的鐵軌再度共鳴同頻。“成都至北京的動臥列車開通后,這對經常因出差往返兩地的人員來說,非常便捷。”星際榮耀航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星際榮耀”)董事長彭小波表示,隨著企業在川項目的落地推進,“今年上半年以來,我幾乎每個月都要來成都。上個月(6月18日),還在成都參加了2025‘投資成都’全球招商大會。”
作為國內首家實現入軌的民營商業運載火箭公司,星際榮耀的產業布局早已從北京拓展至全國。其中,已在四川實現“德陽-綿陽-成都”三地協同布局。“目前,公司位于成都市雙流區的火箭總裝基地將動工開建。待項目達產后,將具備年產20發雙曲線三號火箭的總裝、試驗等生產配套能力。同時,填補成都火箭總裝領域空白,帶動衛星發射服務全產業鏈集聚。”彭小波坦言,落地雙流的項目進展非常快,“按照計劃,將于明年上半年完成封頂。”
“大多時候來成都,都是坐飛機。”彭小波表示,對此次動臥列車的開行充滿期待,“夕發朝至,睡一覺就到,而且在火車上通過網絡移動辦公一點都不受影響,體驗很好!從路程上看,次日抵達成都東站,使兩地間往返又多了一個便捷選擇。”在他看來,此次動臥列車的開通,將為北京和成都之間的經濟與文化交流注入新的活力,文旅商貿及產業合作將更加深入。“兩城的便捷往來,多元的出行方式,相信會帶來更多產業合作機遇。”
紅星新聞記者 彭祥萍 趙雨欣 圖據受訪者
編輯 陳怡西
轉自:紅星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