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溪村,是寧波市象山縣茅洋鄉下轄的行政村,位于象山縣茅洋鄉中部,2020年由原山下葉、鄭家莊、徐家岙、大地園四個行政村合并而成。
大地園村,位于溪口街西北1.1公里,沿天打巖東麓塊狀分布,東連管溪橋大溪坑,西接廟山頭嘴,南連山巒,北與徐家岙村接壤。
村中陳姓,明嘉靖間,其祖自寧海西岙遷此,后遷往閩西,明崇禎時五世孫還居建村,村前有百畝菜園,故名大地園。
大地園陳家大份宅院,清中晚期建筑,坐北朝南略偏東,由頭門、儀門、三門、院門、前樓(穿堂)、后樓、兩側廂房及東西偏院組成,現前三道門和偏院已被拆除。屋主父子皆為秀才,象山縣文物保護點。
大地園陳家大份宅院,這里應該是二門(儀門)。
三門和院門
院門開在前天井東側圍墻正中,門頂砌仿木結構重檐建筑。
前幢五間二弄樓房,明間為穿堂。
后幢正屋五間二弄樓房。
由前后樓及廂房組成的四合院
廂房各二開間,單坡屋面。
雕刻精美的雀替
山下葉村(譜名:方家洋)位于茅洋鄉西北部,溪口水庫下游處,依山傍水,村民以葉姓為主,故名山下葉村。
山下葉始遷祖葉公諱思孝,宋理宗趙昀寶慶元年(1225年),葉思孝攜其次子葉儀翁等家人從寧海胡陳東倉上宅村遷至鳳凰山腳下(今山下葉村)。
元臣公姓葉,名元臣,老四房文宗公后代。乾隆初年,鄉侯馬公受命,觀察選本地忠實厚道,通曉文義之人,每逢初一、十五,宣講康熙皇帝的萬言告諭。聞公美名,遂聘公為九鄉宣講先生。公言行如一、勤勉力行,美譽更甚。乾隆五年(公元一七四一年),為表彰元臣公功績,時任受朝廷三次嘉獎的象山知縣馬鉅,特贈匾額,其詞“齒徳并尊”,懸掛于中堂。
山下葉村中公園
山下葉村老宅,現為“農家書屋”。
山下葉村老宅,坐西北朝東南,由門樓、正房(堂前)和兩側廂房組成。
由正房(堂前)和兩側廂房組成的三合院。
老石窗
山下葉村老宅
徐家岙村,《徐氏宗譜》記載:徐偃王之后裔徐賂公二十六世裔孫道甫信甫兄弟倆在外做生意,明初時遷居象山縣歸仁鄉七都山坳。此山坳原居住著張家、許家,以張家為首居。古傳徐公原從業買賣菜油、茶油、桐油等生意,人稱賣油郎,結識同行許公途經張家作棧,年長月久許公娶張氏為妻,徐公娶鄭氏為妻,后人丁興旺,因徐氏居多,稱為徐家岙村。
徐家岙村670年的古樟樹,原村中有兩棵古樟樹,其中一棵為千年古樟于1943年被燒毀;1956年臺風登陸,現存的這棵古樟主枝也被刮斷。
修建于同治四年(1865年)關帝廟,坐西北朝東南,由門樓、戲臺、正殿和廂房組成。
關帝廟
八字墻門,原來是一座很氣派的“八字墻門”,現只剩一根石柱和北側墻面的基座。村中有俗語:“八字墻門,九曲水;橫鋪石板,九家堂”。
對面原為池塘和田地,現還剩一排石質護欄。
在村中尋找老宅時,碰到熱心的徐師傅(原村干部),他給我介紹了村中原有和現存的古跡,在此說聲:“謝謝”。
村中的老墻門,里面已無老房子。
這里應該是“橫鋪石板,九家堂”,據徐師傅介紹:這里的老房子剛剛倒塌。現只剩地面的“橫鋪石板”和北面的一道石庫門。
石庫門
石庫門的雀替
據徐師傅介紹:原村中有兩個堂前,現只剩下這幢。
現村中就屬這幢老房子還比較完整。
鄭家莊,位于稻桶巖西南麓,沿公路兩側塊狀分布,東至前門山,南至下大堰,西接管溪坑壩,北至花橋頭下。根據《鄭氏家譜》記載,明嘉靖年間,五世小四房鄭公良橺遷居楊家岙下建房,叫大明堂,村名鄭家莊。一說,清順治間,其祖為南充財主管理溪口洋田園,來此定居建村,以姓名村。
鄭家莊老街,南北走向,兩旁老房子,均為店面屋。東首依次為徐大昌布店、存德堂中藥店、俞三德南貨店、空屋店鋪(懸掛“龍潛魚翔”匾額)、起課店、油車坊。西首有四間涼亭:一間有“惜字爐”,中間二間安置長條凳,供人休息,一間燒茶亭,供路人喝茶,茶亭開支由陳姓捐助茶田供給。然后是大餅店、煙雜貨店、剃頭店、豆腐坊等。
永安廟
鄭家莊大井,筑于清朝,井壁有二只站人的踏腳石,井較高深,漲水多,不易干涸,邊種植一株沙柏樹(127年)。
參考資料:《村中宣傳欄》、《蓬島遺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