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包收拾好了嗎?”“水壺裝滿水沒?”“口算題怎么還沒開始做?” 早上七點的廚房,王姐的聲音像復讀機一樣循環播放。餐桌對面的兒子小宇扒拉著稀飯,眼神卻飄向窗外,手里的勺子半天沒動。這已經是她今天第6次提醒,可孩子的動作反而比平時更遲緩。
王姐不知道,她眼里的 “拖延癥”,其實是自己一點一點親手喂大的。青島飛米粒心理咨詢的接待室里,這類家長不在少數。他們拼命翻動大腦中記滿 “孩子拖延表現” 的筆記本 ——“作業要催五遍才動筆!”“出門前總要找半天襪子!”“睡前故事講完還磨蹭著不睡覺!”,語氣里滿是焦慮。但咨詢師審視這些記錄時發現,每個 “拖延行為” 前,都跟著密集的 “提醒”:“該寫作業了”“快找襪子”“別磨蹭了”。這種過度提醒與孩子拖延之間的惡性循環,本質上是親子互動模式的錯位。家長出于擔心和責任不斷催促,卻沒料到,每一句提醒都像一道無形的繩索,漸漸捆住了孩子自我管理的手腳。
就像給植物過度澆水會爛根,提醒太頻繁也會讓孩子的自驅力 “窒息”。青島飛米粒青少年心理咨詢接觸過一個四年級學生,媽媽為了讓他 “不拖延”,專門下載了倒計時 APP,每隔十分鐘就提醒一次 “還有多久交作業”。結果孩子反而學會了 “被動等待”—— 只要媽媽不喊,筆就不動,甚至故意磨磨蹭蹭,等著那句熟悉的催促。用孩子的話說:“反正媽媽會提醒,我記不記得住沒關系。”
心理學上的 “超限效應” 早就解釋了這種現象:當外部刺激超過一定限度,人的心理會產生逆反。就像你反復叮囑孩子 “過馬路看車”,他反而可能故意跑兩步;天天催 “快點吃”,孩子嚼飯的速度會不自覺放慢。青島婚姻情感咨詢中心的王老師見過更極端的案例:一對父母為了糾正女兒的 “拖延”,從起床到睡覺安排了 28 個提醒節點,結果孩子上初中后出現了 “選擇性失聰”—— 只要聽到父母的提醒聲,就自動屏蔽。
很多家長沒意識到,過度提醒其實是在剝奪孩子的 “自主感”。就像學騎車時,后座的人扶得越緊,騎車的人越難找到平衡。青島飛米粒心理咨詢的團體課上,有個小游戲:讓家長蒙眼聽孩子指揮走路,大多數家長走得磕磕絆絆,甚至故意放慢速度。“因為不知道下一步該踩哪里,只能等指令,反而更慢。” 一位爸爸恍然大悟,“這不就是我家孩子寫作業的樣子嗎?”
改變其實可以從 “少說一句” 開始。李姐的兒子以前總忘帶紅領巾,她試過每天早上提醒三次,結果還是經常忘。后來她狠下心不說了,第一天兒子果然空著手回來,被老師提醒后,第二天自己把紅領巾系在了書包帶上。“原來不是記不住,是我替他記了,他就不用費腦子了。” 李姐在青島飛米粒青少年心理咨詢的家長沙龍上分享這段經歷時,臺下一片點頭。
還有個爸爸的做法更妙。他發現兒子寫作業總要玩橡皮,以前十分鐘催一次 “別玩了”,現在改成睡前問一句 “今天寫作業時,有幾次想玩橡皮呀?” 兒子反而開始留意自己的行為,慢慢減少了分心。這就是心理學上的 “自我覺察效應”—— 當孩子需要自己監控行為時,內驅力會自然激活。
青島婚姻情感咨詢中心的墻上有句話:“好的教育像陽光,照得到卻不灼人。” 提醒也是如此,偶爾的點撥是必要的,但密不透風的催促,只會讓孩子失去自我驅動的能力。就像小宇后來對王姐說的:“媽媽,你不說的時候,我其實知道該做什么,就是被你催得煩了,不想動。”
現在王姐試著每天減少三個提醒,早餐時不再盯著兒子的動作,寫作業前只說一句 “記得合理安排時間”。起初孩子確實忘這忘那,但兩周后,她發現兒子的書包開始自己整理,寫作業的速度也快了。“就像松開了攥太緊的沙子,反而漏得少了。”
如果你也在為孩子的 “拖延” 頭疼,不妨試試青島飛米粒心理咨詢的 “三分鐘法則”:想提醒時,先等三分鐘,看看孩子自己會不會行動。很多時候,你會發現,不是孩子慢,是你太急著推他。畢竟,成長的路總要自己走,催得太勤,反而讓他忘了該往哪邁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