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破防!
毫無動靜的中國盾構機,緊跟難以動彈的高鐵項目,印度忍不住了,炒作中國威脅,這高鐵還能不能建了?
滯留的盾構機?
事情要從Railway Supply網站2025年6月25日的最新報告說起。印度那個價值129億美元的孟買-艾哈邁達巴德高鐵項目,本來是印度的“面子工程”,號稱要連接兩大城市,時速飆到320公里。
但壞消息來了,三臺巨無霸盾構機,被卡在中國廣州港口,動彈不得。這些盾構機是德國海瑞克公司設計的,在中國廣州造的,相當于高鐵的“鉆地龍”,專用來挖那條21公里長的海底隧道。
其中一臺是印度史上最大直徑的“混合盾構機”,直徑超12米,科技含量爆棚,專對付濕滑的濕地、山丘和居民區,是整個項目最難啃的骨頭。
現在啥情況?兩臺本該2024年10月前就到印度的盾構機,一年多過去了,還未來到印度,而印度承包商Afcons公司現在只能干些邊角活兒,比如在孟買的BKC站點挖豎井,但沒這些“鉆地龍”,隧道工程全卡殼了。
更糟的是,其他配件也受牽連,這可不是小事,工程一拖再拖,錢也打水漂,印度高鐵的雄心計劃直接亮紅燈。
實際早在2023年,印度政府就吹噓要趕在2027年通車,打造亞洲第一高鐵網。結果,2025年的現在,只卡在隧道這關。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5月,印度基建項目的延期率高達30%。
而之所以印度如此依賴這幾臺盾構機,便是因為它們是從德國買技術,但在中國搞制造,因為印度自己造不出,只能從海外進口。
據2025年5月國際工程數據,高鐵項目拖延1天,損失超500萬美元。
但現在,機器滯留中國港口,面對印度承包商的催促,印度官方立馬甩鍋,喊話“是中國人故意卡脖子”!
誰在卡誰的脖子?
當印媒大肆渲染“中國故意卡脖子”時,新德里卻刻意忽略了一個關鍵事實,中國對盾構機等高技術設備出口建立了全球最嚴苛的審核體系。這條“中國防線”并非針對印度,而是技術出口審查的國際慣例。
2023年中國向新加坡出口的17米級盾構機,整整歷經18道核查程序,2024年對緬甸鐵路項目設備出口同樣面臨高強度審查。出口審查清單中,“終端使用核查、敏感區域風險、戰略技術管控”三大標準缺一不可。
而印度項目恰好撞在槍口上,印度高鐵項目那21公里隧道,貼著中印爭議邊界,緊鄰印度西海岸爭議水域,設計圖紙標注位置模糊不清。
更嚴重的是,印度國家高鐵公司拖欠中國供應商的800萬美元配件款已達兩年之久,當印度《鑄幣報》記者查證這份審計報告時,新德里官員卻選擇沉默。
也就是說,如今不僅盾構機還未有下文,印度“欠錢”的老底卻是清楚地很,2025年6月金融數據:印度基建欠款率超40%,其中一半拖1年以上。德企海瑞克的財報就顯示,印度政府付賬總“跳票”,2024年合約本該分期付,結果拖欠3億美元。
甚至早在2019年,印度便被爆出“81%的基礎設施項目超支”時,拖欠工程款竟成為政府部門的省錢手段。
這種系統性失信正在讓印度自食苦果,日本國際協力機構對印貸款從0.25%飆升至1.5%,德國西門子要求印度先付全款再發牽引系統,韓國公司徹底退出金奈地鐵投標。
對比2024年5月中印尼共建的雅萬高鐵運送量突破百萬,印度高鐵夢自然遙遙無期。
就連印度鐵路部自己都承認,德國造方案,中國做出來,結果印度拖著不給尾款,這責任鏈便斷了。
而如今印度倒打一耙,炒作“中國威脅論”,也不過是轉移焦點。而如今印度炒作盾構機滯留事件,不是中國“卡脖子”,而是印度在“自毀操作”,欠錢成癮不說,又是在敏感地帶試圖延續高鐵,還借機炒作對立。
印度的高鐵項目本該是中印德三贏,結果是印度自己制造了人為壁壘。又該怎么說,是中國的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